计量单位进化史:从度量身体到度量宇宙

宋宁世
前言 我们为什么谈论“单位” 2018年11月16日,在法国巴黎的第26届国际计量大会上,与会代表通过投票,一致通过了国际单位制的重新定义方案。2019年5月20日起,新的定义方案正式生效。而保存在巴黎国际计量局的国际千克原器(俗称“大K”),在这一天正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这个新闻在当时的科学界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但它对平民大众的生活会有什么影响呢?除了我们的中学、大学课本得修改,很难说它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什么直接的影响。毕竟谁在厨房里做菜时,会思考“一摩尔”的食盐应该怎样定义呢? 其实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单位”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东西,我们从小到大都在理所当然地使用它,我们甚至能根据生活经验判断出一个“一米八”的人究竟是多高,“一公里”的路程大概有多远,“三十摄氏度”的天气会有多热,等等。我们从来不需要去思考“米”“公里”“摄氏度”是怎么来的,我们只是按从小到大的习惯不停地使用它们而已。我们会在物理课上见到“小球质量500克”,也会在超市里看到“每500克××元”的标价,我们只是在自然而然地使用“克”而已。 不过,在上大学的时候,我第一次碰到了不那么“自然”的单位,这种“不自然”甚至到了使我怀疑人生的程度。为什么呢?当时在学习一门工科专业课,我们用到了一本美国原版的教材,打开那本书时,映入眼帘的却是一个个怪异的符号——你肯定猜到了,那本书使用了一大堆ft、lb、℉、gallon等英制单位,于是我们得不停地从课本附录里查换算表,在计算器里敲入一个个莫名其妙的数字,还要不停提防中间哪一步换算错了。 我记得那个时候印象最深的,是课本上的“lbmol”这个单位,当时大概用了半个学期才弄懂这“磅摩尔”到底是什么东西——它表示如果CO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44,一个“磅摩尔”CO\(_{2}\)的质量就是44磅,但这时阿伏伽德罗常数就不是6.02×1…
作品载入中,请稍候 ...
扫码下载客户端
手机/Pad随时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