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制的终结

杨天石
再版序辛亥之梦 本书写于2011年,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而作,目的在于记述先人们推翻专制、创立共和的思想和业绩。但是,由于排印匆忙,书稿有一些脱漏,常感遗憾。今年本书再版,得以弥补,我很高兴。在校正重排,并且增写了一两个段落之余,想起那年我还曾为《中国文化》秋季号写过一篇小文,题为《辛亥之梦》,概括革命先行者们当年做过的三个梦。在当前人们竞说中国梦的时候,重读该文似乎也还有点意思,因取之以做本书的再版序言。 小文照录如下: 辛亥革命时期,人们期待着一个新中国的出现,做过许多梦。概括言之,大致有三:一曰振兴中华之梦;二曰民主共和之梦;三曰民生均富之梦。 还在1894年,孙中山在异国他乡的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兴中者,振兴中华也。那时,中国遭受列强侵凌,国势疲弱,面临“蚕食鲸吞”“瓜分豆剖”的危险,孙中山有感于此,呼吁国人发奋为雄,“振兴中华”。 选择何种政体呢?人们在饱受二千余年君主专制制度之苦后,自然选择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民主共和制度。孙中山期望:四万万人一切平等,人民之事,人民公同治理。在这个新的社会里,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包括总统在内的一切官吏都成为人民的“公仆”。人民充分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讯、宗教信仰等各种自由,享有选举、罢免、监督、批评、弹劾为自己服务的“公仆”,以及创制、复决各种法案的民主权利,真正实行民治、民有、民享,创造一种“各国制度上所未有”,“学说上也不多见”的“破天荒的政体”,成为世界上的“头等民主大共和国”。 为了避免西方世界已经出现的贫富两极分化的状况,孙中山在民族、民权主义之外,特别创造性地提出了民生主义。孙中山期望,既吸收现代西方文明的“善果”,又避免其“弊端”和“恶果”,消灭贫富悬殊,实现民生幸福,共富、均富,不仅国家富强,而且家给人足,无一夫不获其所,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安乐国”。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比较完整地概括了当时中国人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