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春风恰少年:唐宋诗人的快意人生

大圣
自序 壹 中国文学史上有两颗璀璨的明珠,一是唐诗,一是宋词。 许多人的学龄前教育都是从背诵唐诗宋词开始的。从“床前明月光”,到“春眠不觉晓”;从“锄禾日当午”到“红豆生南国”;从“大江东去浪淘尽”,到“春花秋月何时了”…… 尽管对诗词中的含义并不完全理解,凭借诗词本身的韵律特点和儿童本身超强的记忆力,孩子们也能背得滚瓜烂熟。 但并不是所有的诗词都像“飞流直下三千尺”那么好懂。《全唐诗》里有两千余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全宋词》收录了一千三百余位词人的词作近两万首,可以说浩若烟海。其中,大量作品文字艰涩,内容隐晦,用典生僻,别说孩子,就是成年人也不知所云,读起来自然也是兴味索然。 那么,如何才能准确理解作品的内涵,更好地体会唐诗宋词的魅力呢? 我觉得,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了解作者本人,了解他们的经历和个性,知道在他们身上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才写出了这样的作品。 其实,每一首诗、每一首词的背后,都有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有一段真实的故事。 千百年来,文坛诞生了为数众多的诗词名家,也为我们留下了数不清的华美篇章。《咏鹅》让我们见识了骆宾王的天纵奇才;《滕王阁序》让我们领略了王勃的旷世才华;《声声慢·寻寻觅觅》的背后,是李清照一生的孤独哀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抒发的是辛弃疾的壮志难酬…… 通过诗人的故事,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了解诗人的性格特点与人生轨迹,不但可以让我们对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可以让我们对诗人的人生有更深的体会。 贰 长期以来,“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是评价古代文人的惯常思维方式。李白的放浪洒脱、杜甫的忧国忧民、白居易的乐天知命、孟浩然的淡泊名利、苏东坡的豪迈奔放、辛弃疾的金戈铁马、李清照的婉约惆怅……这些性格特征与诗人相生相伴,逐渐成为诗人身上固定的标签。 但其实,每个人都不止一面。古往今来,人不如文、文不如人的情况大量存在,只是出于“为尊者讳”的传统观念,诗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