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有还是存在

[美] 艾里希·弗洛姆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 人不要总去想应该做什么,而应该更多地思考自己是什么。 ——埃克哈特教士 你存在得越少,表达自己的生命越少,那么你占有得就越多,生命的异化程度也就越高。 ——卡尔·马克思 前言 这本书沿袭了我之前写作的两个方向。其一,它深化扩展了我在激进人道主义心理分析领域的著述,集中对“自私”和“利他”这两个基本人格倾向进行分析。本书最后三分之一的篇幅(即第三部分)把我在《健全的社会》(The Sane Society,1955)和《希望的革命》(The Revolution of Hope,1968)两本书中所探讨的主题进一步向前推进,讨论当代社会的危机及其解决的可能性。重复以前已表达过的观点不可避免,但我希望这本书产生的新视角以及它对概念的进一步扩展,能让熟悉我以往著作的读者仍然觉得值得一读。 事实上,本书的题目与两本更早的著作几乎一模一样,即加布里埃尔·马塞尔的《存在与占有》(Being and Having,Babriel Marcel,1954),以及巴尔塔萨·斯泰赫林的《占有与存在》(Haben und Sein,Balthasar Staehelin,1969)。三本书都本着人道主义精神,从不同角度阐述同一主题:马塞尔从神学和哲学角度进行阐发;斯泰赫林的书对现代科学中的唯物主义进行建设性探讨,从事的是针对社会现况的“现实分析”(Wirklichkeitsanalyse);而本书则对两种存在模式进行经验心理学的社会分析。我想向对这个主题很感兴趣的读者推荐马塞尔和斯泰赫林的书。(我直到最近才知道马塞尔这本书的英译本已经出版。我阅读的译本是贝弗利·休斯为我个人所做的优秀英译。已出版的英译本在本书参考文献部分列出。) 为了增加本书的可读性,书中脚注无论在数量还是长度上都尽量做到极简。一些参考书籍会出现在正文中的括号里,文献的详细信息可在本书的参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