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法学:经济法维度的解析

张守文
序言 人民幸福,国家长安,历来是各国共同的发展目标。而如何有效解决“发展问题”,切实促进和保障发展,既是各相关学科历久弥新的研究对象,也是各国制度实践的重中之重。 回望发展史,在农业经济时代,中国的GDP曾长期遥遥领先于世界诸国。但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新技术的大量运用,极大提升了劳动生产率,使东方古国在国际竞争中日渐落伍。尽管我国在1860年后曾发起“自强运动”,力图“师夷长技”,但终因制度保障不足,未能实现崛起和复兴。而辛亥革命后的军阀混战、外敌入侵、多年内战,更使国家发展严重受阻。直到1949年,随着新政权的建立和新制度的确立,国家的发展才得以步入正轨,并通过“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迅速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随着计划经济体制诸多不足的显现,我国在1978年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通过持续引进先进技术和优化相关制度,推动市场化、信息化、法治化,并逐步融入全球化,成功实现了经济起飞和多年高速增长,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发展是各国的第一要务。任何国家都必须持续推进本国的发展,并不断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无论是中国的发展道路,还是各国不同的发展模式,都至少涉及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即技术和制度。其中,技术对发展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见,而制度对发展的重要贡献则易被忽视。如何通过各类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来保障和促进发展,如何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高质量的永续发展,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 对各类发展问题,迫切需要从法学视角展开专门研究,由此可以构建法学的重要新兴分支学科——发展法学。既往的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发展政治学都提出了相关“发展理论”,发展法学不仅要从中汲取营养,更要推进整体“发展理论”的发展,对此,法学各个分支学科都可以也应当作出自己的理论贡献。 在诸多法律制度中,经济法制度对发展的影响更为直接而深远,为此,本书着重从经济法的维度,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