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与人

[美] 舍伍德·安德森
译序 舍伍德·安德森六岁时家道中落。讲述美国中西部地区心碎家庭的故事中又添新页。至此之后,父亲酗酒、行为纨绔,家庭重担落在了家中老三舍伍德身上。他为了生计,抛下童年的天真,先后当过农夫、食品运送员、自行车装配工和报童。当然,在随后的岁月里,这份工作简历还可以继续延伸下去,直至作家生涯的开启。母亲略带苦涩地给他取了个昵称:“工作迷”(Jobby)。自那时起,他身上的螺纹已被磨平,再也没有拧紧、固定在任何地方。奔波的足迹,频繁的转行,多变的婚姻,他一直在寻找落脚点。 1912年,三十六岁的舍伍德·安德森突发精神崩溃,毫无征兆地离开了位于伊利里亚的办公室。这件事被视为他一生颇具传奇色彩的转折点。在此之后,他开启了写作生涯。不过,这不是一则通过写作克服精神疾病的故事,而是一段借助写作,发现乃至发明自我的经历,两者都很励志,只不过对于舍伍德·安德森来说,意义却不一样。写作生涯并没有改变安德森的一贯状态,他并未安定下来专注于写作长篇故事,而是兜转于短篇小说的创作之中,成了哈罗德·布鲁姆口中,1920-1930年代美国短篇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 有趣的是,他在给好友本杰明·许布希(Benjamin Huebsch)的信中曾这样解释他创作短篇小说的理由:“我根本没有机会不受打扰地进行长时间的思考或写作,只有将构思的角色存入意识,并与之共存,不得不用支离破碎的方式来构思。于是,这些独立的故事变得清晰而浓烈起来。在我准备好将其中一篇写出来时,它就会一下子冒出来,像馏出物,像喷射物。”这样的理由发生在舍伍德·安德森身上并不意外。毕竟他是“工作迷”。但他所说的“清晰而浓烈”则更有深意。 1919年发表的《俄亥俄,温斯堡》(Winesburg, Ohio,又译《小城畸人》)成了舍伍德·安德森的代表作,也为他一生的短篇小说创作奠定了基本风格。一般认为这部作品借鉴了詹姆斯·乔伊斯的《都柏林人》,但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