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者旅店

[荷] 塞斯·诺特博姆
图片 序言 你当如何描写沙漠? 杜冬 你当如何描写沙漠? 是描写每一块岩石,每一颗沙砾,还是正视其无法书写的“巨大、辛辣、宏伟、空阔无边”? 你如何描写风暴? 是其中每一滴水,还是没有形状的大海? 你期待的是荒漠,还是绿洲?你看的是真实,还是蜃楼? 这都是旅行家和诗人难以回答的问题。所能回答的,是作者诺特博姆为自己提出的:是追随命运之星漂泊呢,还是在孤岛上度过一生?却都是听从心之召唤,一往无前。 他说:“当时我一片惘然,但我选择了出发……我知道旅行中我会找到沉静,而沉静才能写作,行走和沉静,似异而实一。” 《流浪者旅店》是一个荷兰人在德国、意大利、西北非和伊朗等地的游记,最早的作品写于1971年前往摩洛哥及马里的旅行(时年作者三十八岁),当时革命和战争的热力依然蔓延整个世界。到2002年,诺特博姆六十九岁写就《阿伦岛之石》时,世界已经跨入了全球化的时代。前后跨度三十一年。 有人说,荷兰、比利时和瑞士出不了好作家,因为这些国家或者说着别国的母语,或是自己的语言被更强势的语言所挤压,西来有莎士比亚的英语,南来有塞万提斯的西班牙语。但身处欧洲的十字路口,他们却更全面地浸润不同语言、不同宗教的欧洲文化。诺特博姆有一颗欧洲之心,他所到的远方,无论是波斯波利斯的群山,或是廷巴克图的沙漠,都是从欧洲辽远的地平线看到的场景。他以意大利文书写威尼斯和曼图亚,以德文书写慕尼黑和苏黎世,以法文书写马里和冈比亚,以加泰罗尼亚语书写巴塞罗那,甚至他还站在阿伦岛上,注视只言片语的高卢语。 我有时觉得,游记比新闻纪实更生动,但是比小说更客观,在新闻中你只能旁观只言片语,小说硬拉扯着读者跳进自己的故事;只有游记,仿佛天空中高悬一双好奇的眼睛,随时切换时空,转向地球的另一个角落。 所以阅读此书,是诺特博姆请你加入他的一段段旅程。 你在和法老一般古老的河道上乘船,你感受无所不在的热度,你在亚洲的群山前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