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暗之间:鲁迅传

[日] 丸尾常喜
图片 图片: 绍兴三味书屋。鲁迅十二岁起到这里读书 图片: 绍兴皇甫庄包公殿。鲁迅幼年时曾乘船在这里看社戏 图片: 鲁迅留学东京时居住的“伍舍”。这里曾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旧宅 图片: 日本东京丸善书店。鲁迅经常去买书。回国后,还经常委托他们购书 图片: 北京绍兴县会馆内的补树书屋。鲁迅在此创作了《狂人日记》等作品 图片: 与鲁迅同住绍兴县会馆的周作人手绘补树书屋略图 图片: 北京八道湾十一号。鲁迅在此创作了《阿Q正传》 图片: 北京西三条二十一号被戏称作“老虎尾巴”的鲁迅卧室兼工作室 图片: 1923年起,鲁迅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学校任教 图片: 1926年9月,鲁迅给许广平寄的“厦门大学全景”明信片 图片: 1927年,鲁迅初到广州时所住的中山大学大钟楼 图片: 1927年1月,鲁迅在厦门。自题为“我坐在厦门的坟中间” 图片: 1933年2月,鲁迅在上海孙中山故居出席欢迎萧伯纳的午餐会 图片: 1933年4月,鲁迅全家迁入大陆新村九号。这是他在上海的最后一处住所 图片: 1933年9月13日,鲁迅五十三岁生日纪念照 图片: 1934年8月,鲁迅在上海千爱里避难时与内山完造等合影 图片: 1936年10月,鲁迅出席上海八仙桥青年会全国第二回木刻流动展览会 图片: 鲁迅《自传》手稿,写于1934年 序章 鲁迅写过一句话,“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1929)。 如今回想鲁迅的一生,脑海中浮现的便是这句话。这短短的一句中包含了一种生存方式。我想要阐述的,也正是这句话呈现的生存方式的具体内涵。换言之,在思考鲁迅的人生时有几个可以被料想到的视角,而我试图思考的立足点是:作为一个将过渡性中间物视为自身命运并加以承担的人,他是如何在仅此一回的生命中活下去的。 我们人类的历史,会出现一种正如其字面意义那样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