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要义精讲读1

钱婉约
前言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 这是孔子周游列国途中,形势最为危急的一次困厄。而孔子自信斯文在兹、天道未坠,表现出临危不惧、天命系于一身的气概。这里的“斯文”,指周文王以来的礼乐制度。从此,“斯文”也成为更为广泛代指中国文化精神品质的代名词。 清末以来,西学日益昌炽,激发国人对于“斯文”——本国固有思想学术的反思、维护与传承的意识,“国学”一词代兴。推究起来看,从“斯文”到“国学”,到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提倡,都是在中华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上,对于维护传承中国思想文化独特性的时代诉求。 于今而言,“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什么?“国学”的要义在哪里?“斯文”又如何发扬光大?探究这些大问题,恐怕首先还是需要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们,对国学所涉及的基本概念、核心要义、精神实质等等,以专门性与前沿性相结合的研究,进行现代性解析与阐发。 秉此宗旨,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自2017年9月起,组织面对大学生的“斯文讲坛”系列讲座,邀请校内外、海内外相关专家学者,在中国古代思想宗教、文学艺术、历史科技、中外交流等范围内,进行探究国学精粹、普及人文通识的文化学术讲座。 今天呈现给读者的文集,便是此系列讲座一年多来的第一次结集。 首篇韩经太教授《斯文在兹——君子人格的文化生成》,像是本书的纲领所在。以独特而广阔的学术视野,出入儒道经典、诗文名篇,从“原道之道”“问仁之仁”“游艺之艺”三个方面,为我们勾勒出涵盖哲学宇宙观、社会使命担当与艺术人生情趣三者圆融合一的“中国君子”形象。与此相关联,韩德民教授《从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国人的“君子”理想》,则是侧重从历史的纵向,探究“君子”概念,指出“君子”所内涵的理想化道德目标与现实性阶层地位相统一或背离的事实,以及宋儒之后理想“君子”对于世俗道德、现实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