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常识

李一鸣
自序 各位读者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文史科普类自媒体“浩然文史”的创办者兼主笔李一鸣。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书,名为《中国文化常识·二十四节气与节日》,可以说是我近三年来对传统节日和节气方面的知识整理与思考的总结。熟悉“浩然文史”的朋友应当了解,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和岁时节日,可以说是“浩然文史”的一块特色内容了。那么,为什么要普及、传播这些传统节日、节气的内容呢?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我在求学过程中逐渐萌生的个人兴趣。我主要的学习和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史,但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传统的历史书写往往过于宏大叙事。人们习惯于将视角投向大人物,比如帝王将相或者大事件,比如战争与改革,抑或是大的政治、经济制度变迁。但实际上生活在每一段历史时空中的占据大多数人口的普通人,他们在传统的历史观察和书写中,往往遭到忽视。一个时代的大多数人,他们是如何生活的?我逐渐觉得,只有搞清楚这个问题,才能算真正地触摸到了历史的真实脉络。于是,我开始关注历史上的各种民俗问题。然而传统的民俗可谓是浩如烟海,为了不让自己迷失在这片广袤的海洋里,我需要某种线索。 时间,是我最容易想到的线索。从原始社会开始,面对日升月落、寒暑枯荣,我们的先民逐渐有了时间的概念。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人们逐渐发现某些特定的时间点是重要且特别的,这实际上就是节气最早的起源。而在一些特定的时期内,先民们也会周期性地重复着某些活动,比如在春季要播种,自然也会期盼着秋季的丰收;在秋季收获作物,丰收了自然要表达喜悦。年复一年中,人们表达愿望的方式逐渐地固定下来,成了一个群体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里,重复进行的一种群体的生活体验,这便是岁时的节日了。一年有十二个月,先民们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在什么时间通过何种方式表达何种情感?顺着这条岁时节日和节气的线索进行思考时,其中的答案我都仿若亲历一般。这是我眼中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