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群星闪耀时

[奥] 斯蒂芬·茨威格
导 读 一 斯蒂芬·茨威格于1881年出生在维也纳,他的父亲莫里斯·茨威格是一位犹太裔纺织企业家,母亲伊达·布雷特奥是富商之女。出生之后,他就一直与他的哥哥一起在自己的父母身边长大。他的家庭并不信奉犹太教,所以茨威格后来称自己只不过碰巧是个犹太人而已。童年和少年时期,他在维也纳度过,并在那里读完高中。初看起来,茨威格的人生似乎与许多少年也没有区别—在维也纳大学的哲学系注册后,他成为一名大学生。 然而,一个后来成名的人,必定有什么异于他人之处。比如:他尽最大可能不去听课,而是为奥地利的《新自由报》文学专栏撰写稿子。1901年,他的第一部诗集《银弦》出版。在写博士论文的同时,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艾丽卡·埃瓦特的爱》也在柏林出版了,那是1904年。完成学业后,茨威格更是将精彩的修辞风格和扣人心弦的叙事力量,融入细腻的心理诠释之中,使得他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写作手法。 茨威格除了发表自己的作品外,还翻译过一些法国作家的作品,如法国象征派诗人保尔·魏尔伦和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的作品,尤其是比利时法语诗人,剧作家埃米尔·维尔哈伦的作品。茨威格的书在德国的岛屿出版社(Insel Verlag)出版,并且从1912年起以“岛屿丛书”之名在图书市场上确立了自己的地位,至今仍然在发行。 二 茨威格的生活是比较阔绰的,他能经常去旅游。1910年他到过印度,1912年,他去过美国。他在美国结识了许多当地的作家和艺术家。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由于被认为不适合军事事务,茨威格在一位朋友的帮助之下,在战事档案室找到了一份工作。但他并不满意这样的工作,于是,1917年,他得到了军事休假,随后便离开军队。茨威格搬到了当时的中立国瑞士的苏黎世。他在那里成为维也纳《新自由报》的记者,并发表他的完全远离党派和权力斗争的人文主义的政治观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斯蒂芬·茨威格准备回奥地利去。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