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帝国的危机与维系

[比] 魏希德
谨以此书纪念冈元司(Oka Motoshi)先生 中译本序 为什么中国读者想要阅读引进版的中国史著作?为何他们想要翻译一本关于宋朝中国政体行政知识生产与使用的英文历史著作?当我坐下来为《宋帝国的危机与维系:信息、领土与人际网络》(我自2007年至2012年历时五年研究并完成本书)中译本写序的时候,这些问题就浮现在我面前。我在下文中给出了两个理由,来说明为什么中国读者会想继续阅读本书。首先,局外人的视角可以帮助人们发现貌似熟悉的历史的基本方面;其次,这种看似陌生的历史研究方法,可能会阴差阳错地导致人们重新思考中国历史的本土传统和非本土传统之间在方法论上的相似性(以及差异),从而得出对前者和后者更深层次上理解的结论。 根据我从华人同事和学生那里得到的信息(他们对关于本书的演讲、草章以及后来本书的英文版给出反馈),这个问题乍听之下很不寻常,甚至令人费解。为什么本书要探究政治知识的社会生产?为何要叙述人们如何在各种各样的文本和图表体裁中共享并改编行政知识?为什么要分析有关宋朝廷和宋帝国文本嵌入其中的沟通网络?以及为什么要特别注意那些出版、交流时事、档案知识、地理知识和军事知识的各种媒体? 我们如何撰写历史,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学术共同体中的史学语境,这些学术共同体中培养出来的学术价值观,以及我们学术生涯所在的阶段(如果我们是在学术语境下写作的话);当然,还有我们所处的更大范围的国家和国际环境。对于当前在中国得到训练的史学工作者或感兴趣的中国读者,以及在比利时长大,曾在美国、日本、中国、英国和荷兰接受过训练和工作的中国史学者来说,这些都是不同的。我们阅读的文本,提出的问题,以及我们对史料诠释与书写的方式,都是挑来选去的对象。对于一位对思想史和政治史感兴趣的欧洲史学工作者来说,宋史的核心原始史料之所以有趣,不仅因为它们讲述了关于政治角色和事件的故事,它们的存在、结构和组织、流通,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