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浪漫史:品位与堕落
[英] 西奥多·泽尔丁(Theodore Zeldin)
1.品位的高低
埃米尔·莱特在词典中如是定义“品位”:“品位是一种本能,它先于思考而产生。人人都有品位,但人各有异。”这不禁令人生出些许困惑。首先是对个体独立性的疑问。传统的道德家们认为,人是有权力进行选择的,如选择善恶与美丑,而不受外力所控。进入20世纪,人作为个体的处境越发艰难。一方面,人深信自己拥有了个人权利,这是大革命带来的胜利果实,人获得了空前的自由。但同时,善与恶不再能够一锤定音,不再那么容易被辨别,事事都需三思而后行。另一方面,人确信社会与经济的力量强于自身,所以人不可避免地要从属于某一利益阶层,民主会湮没个体,直至个体与他人趋同。历史学家总是局限在纯意识形态领域争论这些问题,而不屑于考量这些意识所产生的现实土壤。那么,人是否真的变得日益趋同,社会是否还有个体发挥的空间呢?凡此种种,均需探究。
首先我们得搞清楚,历史能够或应该说明多少问题。传记的风靡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含蓄地表明:个体具有超越一切类群的独特性,个体能够对重大事件产生一定影响。而历史学家们已经逐渐脱离这种方式,去更多地追溯事件的各种成因、各方影响、错综势力及重重危机。当然,我们如果站在足够远的距离审视历史会发现,所有人物都是融于历史大格局之中的。这也就给了读者两套说辞,它们彼此间既不关联,也不统一。由于各方势力错综复杂,所以从个人的角度铺陈往往难以展现历史全貌。而在各种决定性因素共同作用后,个人行为又往往会显得古怪、随意、游离动荡。这就好像历史的一面是分子的世界,里面的许多原子是有序结合的;另一面是电子的世界,处处驳杂混乱。历史无法记录每个人的历程,只能对无可辩驳的史实加以概述。不过,我们依然能够通过历史,尽可能详细地研究其存在于规律与不规律、共性与特性之间的关系。
品位亦是如此,如雾里看花,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品位既主张个性,又接受标准。莱特认为,大众品位的表象是本能和非理性,它仿佛“原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