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浪漫史:权力与冲突

[英] 西奥多·泽尔丁(Theodore Zeldin)
前言 这是一部讲述激情与幻想的书。它道出了法国人之为法国人的原委,揭示了他们行为背后的情感,理清了他们的困惑与矛盾纠葛。它既不是老调重弹,也并非用常见的进化论和民族主义术语大谈历史进步,更不是讲述权力日盛、自信膨胀的政府是如何主导历史的。相反,本书关注的是活生生的个体如何应对来自政治、经济、职业和情感方面的压力,如何克服脆弱和恐惧,如何设法满足野心和喜好,又如何在解决了一个问题之后却发现有新问题接踵而至。本书写的是法国人,但企图寻觅的是人类行为模式下潜藏的共性。 政治和文学历来不失为外国人试图了解法国的两种途径。法国在这两大领域内的成就的确丰富异常、引人注目,以至于任何渴望了解现代民主运作方式或艺术想象的人都不敢忽视其在这两个领域的贡献。但我认为,文人、政客关于法国的看法对世人实有误导。我尽可能多方面地考察了法国人的社会生活,力图将法国人的观点置于更宏大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反复斟酌。在本书中,我尽己之力设法还原历史全貌,因为只有从整体出发,我们才能察觉其中某个事件或某种行为的重要性。本书分析了法国不同社会阶层的希望与理想,并将这些阶层分成了更小的群体,以便我们看清法国人如何更关注群体的内部矛盾,而非阶级斗争。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资产阶级在法国占主导地位,对此我并不认同。在我看来,法国是各类小群体的集合,是一个多元社会。这些群体既能战斗,又善御敌。每个法国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爱好、烦恼和品位,融入多个不同的群体。我发现,家庭并不是法国社会的支柱。通过调查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丈夫对妻子的态度、女性对自身社会地位的态度,我得出结论:家庭虽然能给人以安全感,但它也是人们精神压力的来源。人们之所以将和睦的家庭立为典范,是因为这样的家庭在现实生活中实属罕见:1900年,只有54%的婚姻关系维持了15年以上,45%的小孩在十几岁时就成了孤儿。我还研究了妇女选举权运动有何缺点,色情文学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