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唤醒:探寻实践哲学的教育方式

李政涛 李栋
前言 真正的教育研究都紧紧把握社会发展的时代脉搏,回答时代变革的现实问题,回应学科发展的内在诉求,体现研究领域的独特意蕴。哲学曾因回避人类的现实问题而遭遇“学科危机”,而作为第一哲学的实践哲学,则是直面“学科危机”后的思想产物。转向后的实践哲学仍旧苦于探寻“理论之知”与“实践之能”的关系,致使自身长期处于重重困境与矛盾之中。 如果说“教育的实践哲学”体现的是实践哲学与教育学的一种“体用关系”,那么,“教育实践的哲学”呈现的则是教育学对实践哲学的一种“学科介入”和“实践贡献”。探寻实践哲学的教育方式正是以“教育的方式”来重建实践哲学,为实践哲学做出教育学的“可能贡献”,这也是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应有之义。 本书以问题史、概念史、关系史和思想史为纵向线索,追溯从古希腊实践哲学本源的形态特征,到近代实践哲学传统的形成与改造,再到马克思对实践哲学的翻转,以及实践哲学的当代进展的历史脉络,以此重新审视实践哲学的嬗变历程,构建“在中国”的实践哲学。 基于历史脉络的梳理,本书以“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为分析单位,剖析实践哲学必须正视的问题和缺失,阐述教育学在“理论与实践”研究中的学科意识,及其在探寻二者转化逻辑中的学科贡献,以此论证教育学介入实践哲学并为实践哲学做出独特学科贡献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展现教育学在实践哲学中独特的学科“出场方式”。 作为当代中国实践哲学新形态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是紧紧把握中国教育变革的时代脉搏,扎根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厚土壤,对“教育是什么”的中国式的实践表达。本书以教育场域中的“生命·实践”教育学为典型案例,在简要描述“生命·实践”教育学缘起与发展的基础上,具体论述了作为方法论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是如何通过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转化进而实现教育场域中“理论人”与“实践人”的交互生成的。“成事成人”作为实践哲学的一种中国教育学式的表达,是“生命·实践”教育学独特的价值…
作品载入中,请稍候 ...
扫码下载客户端
手机/Pad随时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