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宵

[英] 狄兰·托马斯
译序 我该说当初写诗是源自我对词语的热爱。我记忆中最早读到的一些诗是童谣,在我自个儿能阅读童谣前,我偏爱的是童谣里的词,只是词而已,至于那些词代表什么、象征什么或意味着什么都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些词的声音,从遥远的、不甚了解却生活在我的世界里的大人嘴唇上发出来的声音。词语,就我而言,就如同钟声传达的音符,乐器奏出的乐声,风声,雨声,海浪声,送奶车发出的嘎吱声,鹅卵石上传来的马蹄声,枝条儿敲打窗棂的声响,也许就像天生的聋子奇迹般找到了听觉。 这是诗人狄兰·托马斯在1951年回答一位威尔士大学生探询他写诗初心时留下的片言只语,无意间道出了诗歌的本质。他从词语出发寻找诗的灵感,以各种方式把玩词语的乐趣成了他写诗的基点。他一生痴迷于词语的声音节奏、双关语或一词多义的表达,倾心于制造词语游戏、语言变异直至荒诞的境地,用词语营造一种迷醉、一种癫狂;更准确地说,他是一位生活在词语世界、受词语支配的人,信奉“任何诗人或小说家——不是用词语写作,就是沿着词语的方向写作”,“他仅用3600个有限的诗歌语汇表达出繁复深邃的诗意”。那一年他37岁,已正式出版《诗十八首》(1934)、《诗二十五首》(1936)、《爱的地图》(1939,诗文集)、《我呼吸的世界》(诗文集,1939,纽约)、《青年狗艺术家的画像》(1940,短篇小说集)、《新诗》(1943,纽约)、《死亡与入场》(1946)、《诗文选》(1946,纽约),确立起他在威尔士乃至英美文坛的地位。令人唏嘘的是,那时他就开始回忆童年了,两年前的1949年,他即预感到自己时日不多,未料一语成谶,他终究未能活到40岁。1952年,他编定意欲留世的《诗合集1934—1952》(Collected Poems 1934-1952)出版。1953年11月9日,他在纽约做第四次诗歌巡回朗诵期间,不幸英年早逝,但他写下的诗篇、他独创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