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时代,他们的文学

霍艳
“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策划人语 金理 在今天这样的时代里,尝试获取对于“文学批评”的共识,恐非易事。不过,既然我们的集丛以此为名义来召集,势必需要提出若干“嘤鸣求友”般的呼声—— 首先,文学批评“能够凭借自身而独立存在”(弗莱:《批评的解剖》),其意义并不寄生于创作,批评与创作并肩而立,共同面对生机勃发的大千世界发言,“如共同追求一个理想的伴侣”——这个说法来自陈世骧先生对夏济安文学批评特质的理解:“他真是同感地走入作者的境界以内,深爱着作者的主题和用意,如共同追求一个理想的伴侣,为他计划如何是更好的途程,如何更丰足完美的达到目的。……他在这里不是在评论某一个人的作品,而是客观论列一般的现象,但是话尽管说的犀利俏皮,却决没有置身事外的风凉意,而处处是在关心的负责。”(陈世骧:《〈夏济安选集〉序》) 其次,在理性的赏鉴与评断之外,批评本身是一门艺术,拒绝陈词滥调,置身于“陌生”的文学作品中,置身于新鲜的具体事物中。文学批评应该是美的、创造的,目击本源,“语语都在目前”。 再次,诚如韦勒克的分疏:“‘文学理论’是对文学原理、文学范畴、文学标准的研究;而对具体的文学作品的研究,则要么是‘文学批评’(主要是静态的探讨),要么是‘文学史’。”但他尤其强调这三种方法互为结合、彼此支持,无法想象“没有文学理论和文学史又怎能有文学批评”(韦勒克:《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故而,凡在文学理论的阐释、文学史的建构方面有新发见的著述,均在本集丛收入之列。 丛书名中的“微光”二字,取自鲁迅给白莽诗集《孩儿塔》作序:“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借用“微光”大概表示两个意思:微光联系着新生的事物和谦逊的态度,本书是一套为青年学者开放的集丛;态度谦逊但也不自视为低,微光是黎明前刺破黑夜的第一束光,我们也寄望这套书能给近年来略显沉闷的学界带来希望。 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