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散文

胡适
文前插图 图片: 作者像 图片: 作者手迹 出版说明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降,现代意义的“散文”逐步成为与小说、诗歌、戏剧并称的文体,并取得了蓬勃的发展,涌现了鲁迅、周作人、朱自清、梁实秋、孙犁、汪曾祺、张中行、史铁生等一批优秀的散文家。为了全面展示二十世纪以来中华散文的创作成就,我社曾先后编辑出版了“中华散文珍藏本”“中华散文插图珍藏版”等多套丛书,受到读者的欢迎。 此次“中华散文插图珍藏本”是在原有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我们优中选优,计划收录近七十位散文名家的作品,分辑出版。第二辑(十种)先行推出,以飨读者,只愿这套“美文”大书能让世间的心灵多一份温暖,多一点明亮。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归国杂感 我在美国动身的时候,有许多朋友对我道:“密司忒胡,你和中国别了七个足年了,这七年之中,中国已经革了三次的命,朝代也换了几个了。真个是一日千里的进步。你回去时,恐怕要不认得那七年前的老大帝国了。”我笑着对他们说道:“列位不用替我担忧。我们中国正恐怕进步太快,我们留学生回去要不认得她了,所以她走上几步,又退回几步。她在那里回头等我们回去认旧相识呢。” 这话并不是戏言,乃是真话。我每每劝人回国时莫存大希望;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所以我自己回国时,并不曾怀什么大希望。果然船到了横滨,便听得张勋复辟的消息。如今在中国已住了四个月了,所见所闻,果然不出我所料。七年没见面的中国还是七年前的老相识!到上海的时候,有一天,一位朋友拉我到大舞台去看戏。我走进去坐了两点钟,出来的时候,对我的朋友说道:“这个大舞台真正是中国的一个绝妙的缩本模型。你看这大舞台三个字岂不很新?外面的房屋岂不是洋房?这里面的座位和戏台上的布景装潢又岂不是西洋新式?但是做戏的人都不过是赵如泉、沈韵秋、万盏灯、何家声、何金寿这些人。没有一个不是二十年前的旧古董!我十三岁到上海的时候,他们已成了老角色了。如今又隔了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