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长大

[美] 苏珊·奈曼
哲学在途 这套小而易读的丛书,由当世顶尖哲学家执笔,是各人依自己专长的思想领域,择定主题,交出最精当、最生动也最富启发的哲学答卷。 丛书的每一主题都发端于哲学史,裹挟着先哲赠予的丰厚思想遗产,来到今日思想论争的风眼。在这个悬浮变幻时代,真理意味着什么?瞬息更迭的电子资讯是否颠覆了我们对自我的意识?当爆炸性的事件发生时,发生的到底是什么,且在日复一日的生活洪流里,真的时刻都有新的事件发生吗?如果成年意味着放弃自己的希望和梦想,意味着妥协和屈从,接受既定现实的限制,为什么要长大? 频繁迭代的生活方式早已全面改变了我们对诸如真理、自我这样一些最基本问题的想法,身处其中的我们可能习焉不察。本套丛书里哲学家们用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无论真实还是虚拟)作为思想的起始站,带领读者游历与审视现代生活变动永无停歇的实境。 导言 不是只有彼得·潘才对成年的前景感到焦虑不安。的确,我们显然可以说彼得·潘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符号,迈克尔·杰克逊则近乎完全是彼得·潘的翻版。人们普遍认为成年就意味着放弃自己的希望和梦想,接受既定现实的限制,屈从于生活,尽管它远不如起初所想象的那样刺激、有价值或有意义。在自传第三卷的篇末,西蒙·德·波伏娃回想到世界上的事物她几乎都见识过了:“京剧、韦尔瓦竞技场(Huelva)、瓦德沙丘(El Oued)、普罗旺斯的拂晓、卡斯特罗面对五十万古巴民众的演说、列宁格勒的白昼夜和比雷埃夫斯(Piraeus)上空金黄的圆月。”她周游世界。在她那个年代,环球旅行绝非像我们现在这样司空见惯。不仅如此,在她身上各种爱情和友谊,各种有意义的工作以及由此而来的赞誉,都和她去过的地方一样不胜枚举,绚丽多彩。很难想象还有人能比她生活得更充实,更不虚度。然而,当她回顾那个曾经的自己,那个“凝视着脚下的金矿:有整整一辈子可以过”的女孩,总结她那令人羡慕的旅行清单,得出的结论却是,她被欺骗了。有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