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

[法] 都德
译序 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在1912年被首次翻译介绍到中国,从此,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它被长期选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超越了不同时期、不同意识形态的阻隔,成为在中国家喻户晓、最具群众基础的法国文学名篇之一。尽管在它之后,都德有大量的其他作品被陆续译介,但是中国人记忆最深的,永远是《最后一课》。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读者,通过《最后一课》了解到“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最清晰、最严谨的语言”,懂得了“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它好好地保存着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狱的钥匙”。可以说,在汉语关于都德的语汇中,最具表现力的就是《最后一课》,它甚至可以作为都德的代名词,作为“爱国主义”的符号,融入近代中国人百年的情感之中! 生平 阿尔封斯·都德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他于1840年5月13日出生在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尼姆城一个破落商人的家庭。九岁时因父亲生意失败,举家移居里昂。在里昂中学读书时,都德经常到书店博览群书,广泛涉猎,扩大了知识视野。1857年,父亲彻底破产,家道中落,十七岁的都德被迫辍学,自谋生路,到阿雷小学校任自习辅导员;半年后,他因不堪忍受“对贫穷的侮辱”,远走巴黎,投靠在那里当职员的哥哥艾尔内斯特。 在哥哥的帮助下,都德在巴黎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并过着年轻文人的清苦的生活。在此期间,他常为《费加罗报》、《巴黎日报》等报纸撰写文章,还结识了另外两位同样来自普罗旺斯的青年——日后成为政坛巨头的莱昂·甘必大和普罗旺斯文学的捍卫者、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后者与都德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860年,都德进入当时内政部长和立法会议主席莫尔尼公爵的办公室,担任他的三等秘书。这使他既有机会看到巴黎社会各种各样的人,又能保证有足够的时间继续从事文学创作。 不久,都德患上了肺病,决定前往南方疗养。借此机会,他游历了阿尔及利亚,为那里美丽的北非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