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中国的改革:王安石及其新政

[美] 刘子健
献给我的父亲刘石荪 (1886—1957) 导读 刘子健及其《宋代中国的改革》 虞云国 刘子健是20世纪驰名国际的宋史学家,他在宋史研究上慧眼卓识,在宋史领域毕生推进国际交流,都为他赢得了不凡的声誉。在他的《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赵冬梅译,下称《中国转向内在》)引进近20年后,其早期代表作《宋代中国的改革:王安石及其新政》(张钰翰译,下称《宋代中国的改革》)也终于译介面世,这是读书界的幸事。 上篇 刘子健的学术生涯与故国情怀 读其书而不知其人,则不能透彻体悟其书;论其人而不知其事,则不能真正理解其人,故有必要先介绍其学术生涯与故国情怀。 一 刘子健,原籍贵州省贵阳市,1919年12月19日生于上海。他在1936年入读清华大学,次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平沦陷,也许因其身为银行家的父亲是燕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洪业的挚友,刘子健便转入燕京大学继续学业。洪业兼具导师与父执的双重身份,在学术道路上,对他的熏陶与影响不容低估。1940年,刘子健获得学士学位,留校担任助理,兼任中国大学讲师。在燕大期间,他与张芝联、齐思和、周一良、瞿同祖、房兆楹、侯仁之、聂崇岐、邓嗣禹、王锺翰、翁独健等或同出洪业门下,或曾经共事。 在此期间,刘子健支持抗日学生运动。1941年12月8日,日本向美国宣战。次日,驻扎北平的日本宪兵队占领了燕京大学,以鼓动抗日的罪名,逮捕了在校的刘子健与陆志韦、赵紫宸、洪业、张东荪、侯仁之、姚克荫等教师十余人,将他们投入设在北京大学红楼的宪兵队监狱。被捕之前,刘子健冒险将司徒雷登委托他调查日本占领军实施奴化教育的一大包材料沉入朗润园北小池中。抗战胜利不久,他回忆狱中经历说: 带到大办公室,解除口袋内的一切,解除裤带以防自杀,解除戒指以防吞金,立刻分批领下黑暗的地下甬道,走进囚房,再经过搜查,从像狗洞似的小门钻进木笼子。……久禁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