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注释本)

[德] 康德
科学院版编者导言 本诺·埃德曼(Benno Erdmann) 《导论》不同种类的文本构成,要求对这部短篇作品的起源做出研究。我们对这个在著作完成之后的规划的外在历史和内在历史所拥有的各种各样的说明,使得有可能做出这样一种文献史研究。然而,那些说明部分地出自非透明的源泉;此外,它们中的一些形式不怎么清晰;最后,某些形式需要一种出自《导论》为之服务的目标的解释。 在这样的情形下,《导论》的一部外在的历史就无法写了。因此,这里只能记录下这部著作的零碎的,因而也是死的材料。 即便是这样一种材料搜集,也需要一个标准:什么可以拿过来作材料。《导论》按照康德的意向应当完成的任务的轮廓提供了这个标准。 康德宣称:《纯粹理性批判》“始终依然是基础,《导论》仅仅作为预习而与之相关”。它的简短阐述提供了批判在著作完成之后的规划,“它如今可以按照分析方法来安排,而原著本身则不得不绝对按照综合的教学法来撰写”。“借助它,人们就能够概览整体,逐一审查这门科学关键所在的要点,比在该著的最初文本中所能做到的更好地处理阐述上的某些东西。” 我们不得不推论,那种概览性是这样来达到的,即避免[主要]著作的详尽性,这是就这种详尽性的根据在于科学自身的[综合方法],而不在于陈述而言的。逐一审查要点的可能性是这样获得的,即分析方法允许把“形而上学的兴衰,从而其实存,就完全取决于”其解决的课题……分为“四个问题,逐步地予以答复”。最后,康德宣称对主要著作的一些章节的陈述不完全满意,因为[这里是在陈述中的]“某种详尽性妨碍了清晰性”,它们能够被陈述得更为清晰。 康德宣称,他本来是能够给予他在主要著作中的陈述以通俗性的,尽管它的材料肯定不属于自身就通俗的材料。但是,“一种备受赞颂的、人类必不可少的知识”亦即形而上学的实存“惟有按照最严格的和学风严谨的规则才能形成”,“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会随之有通俗性,但通俗性却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