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就懂的史记

温伯陵
自序 《史记·太史公自序》里有句话:“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周公和孔子是中国的圣人,他们在各自的时代独领风骚,用自己的才智,推动中国文明向前走。因为成就斐然,也被后世国人顶礼膜拜。 而《孟子·公孙丑》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把周公、孔子和五百年的预言放在一起,再加上那句“小子何敢让焉”,太史公的“野心”呼之欲出。 他要编一部史书,记录中国从何处来,并且在史书里针砭人物、叙述兴衰往事,以史为鉴。后世每一个读到史书的人,都会明白,个人、民族、国家应该向何处去。 做到这一点,太史公才能和周公、孔子比肩,成为推动中国文明继续向前走的圣人。 显然,太史公做到了。 《史记》自成书至今两千多年,无数英雄豪杰来了又去,王朝如过眼云烟,《史记》却屹立不倒,犹如点亮一盏明灯,告诉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哪里是去路和归途。 在这样的成就面前,任何语言的赞美,都显得多余。 换个角度来说。 《史记》共52万余字,130篇,从中国的始祖黄帝,一直写到汉武帝太初年间,记录了两三千年的历史,是中国早期一份可贵的史料。 既是史料,便犹如食材。不同的食材、不同的配方,自然可以做出不同的美味。所以我们也不必循规蹈矩,可以在尊重太史公针砭人物、叙述兴衰的基础上,把散落在不同地方的史料,重新整合起来,用不同的方式来解读《史记》。 这也是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所在了。 我用了两种方式来解读《史记》。 其一是横向的。把不同篇章里的人物和故事,用一条主线脉络串联起来,描绘出一幅中国上古时代的全景图,和大家一起用全新的眼光,来看待数千年前的中国往事。最后总结出一些观点,起到“历史照进现实”的作用。 其二是纵向的。我把某些篇章里的故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