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斐德上海三部曲:1927—1937

[美] 魏斐德
序 熊月之 魏斐德教授的“上海三部曲”由岳麓书社推出新版了,此时距离他去世已经15年。翻看故人的这些遗作,感佩和思念之情再次浮上我的心头。 魏斐德(Frederic Evans Wakeman,Jr., 1937—2006)是国际著名的历史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他先后就读于哈佛大学与加州大学,师从列文森教授,长期执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曾任该校东亚研究所所长、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历史学会会长、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主席、美国国际研究委员会会长、中国研究联合委员会会长、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主席、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中国研究文明委员会主席,在国际学术界享有崇高声望。他精通多门外语,兴趣广泛,精力过人,知识极其广博,研究领域相当广阔,成果相当丰硕。在中国历史方面,他研究过明亡清兴,研究过太平天国,也研究过毛泽东。他的后半生大部分精力放在上海史研究方面。这三部曲是他这方面研究的结晶。 三部著作,前后相续,起于1927年,迄于1952年。按通行的历史分期,三书研究的历史时段涵盖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与新中国建立初期。按照魏斐德自己的历史分期,他认为20世纪的中国至少经历了三次革命,建立过三个共和国: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以袁世凯为总统的军阀统治的共和国;第二次是北伐革命,国民党统一了南中国,建立了以蒋介石为领袖的共和国;第三次是1949年的革命,共产党打败了国民党,统一了大陆,建立了以毛泽东为领袖的人民共和国。这三部著作,研究的是后两次革命时期。 三部著作关注的地点,都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上海。魏斐德先前关于中国的研究课题,或是以整个中国为对象,或是以某一地区为对象,或是以某一领袖为对象。那么,从20世纪70年代起他为什么会一改以前的研究取向,而将主要精力放在上海历史方面呢? 我以为这不外乎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大量新史料的披露,引起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