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殇七十年

[日] 川村凑
前言 如果问我战后日本向美国输出的“文化”有什么,我能想到的回答就是《哥斯拉》《铁臂阿童木》《阿基拉》和以《风之谷》为代表的宫崎骏的动漫。上述这些均同“核爆”与“核”相关,这一点后文中会详加叙述。对于美国,或者说对于除了日本以外的全世界来说,日本这个国家是“被原子弹轰炸过的国家”,这是日本的一个特殊性。从日本能学到的东西,首先就是从“被爆”到“被曝”的经历中孕育而出的文化,即“被核(核爆炸、核辐射)戕害的文化”。 这并不是我作为日本人进行自我贬损的说法。如果说美国的文化是米老鼠、大力水手和史努比的话,那么哥斯拉、阿童木和娜乌西卡与它们相比毫不逊色(甚至更好)。它们既是非常优秀的娱乐文化产物,也是战后日本影视动画的代表角色。哥斯拉的形象在美国“好莱坞”被改编并拍成了电影《哥斯拉》;《铁臂阿童木》被改名为《宇宙少年》在美国电视台播出,还被美国和中国香港共同改编并拍成了电影《阿童木》;《阿基拉》的漫画与电视动画都在美国出了英文版;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千与千寻》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奖(原子弹本来就是美国带给日本的,从某个意义上讲,这是日本把“果实”还给了美国)。 当然,我并没打算忽视通过美国(英语)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日本传统文化,例如能乐、歌舞伎和文乐,以及以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大江健三郎和村上春树等人为代表人物的日本现代文学。但是,战后日本必须真正向世界人民传达的文化是什么呢?那就是作为“唯一遭受过原子弹轰炸的国家”(我会在后文中评论这种说法是否妥当)所有的核爆经历,以及由此生发出的文化。 无论是作家井伏鳟二的小说《黑雨》、漫画家中泽启治的漫画《赤脚阿元》,还是导演黑泽明的电影《梦》与《八月狂想曲》都无法脱离日本人的经历核爆这一内容。这就是世界人民应该从日本那里学习的严肃主题——核时代的恐怖与希望。 最近,日本可以输出的文化又多了一项。那就是从2011年3月11日福岛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