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堂经典哲学思维课

郁喆隽
自序:生活为何有待审视? 公元前399年,雅典进行了一次并不轰动的审判。一个老人因为“亵渎神明”和“误导青年”而受到控告。这个老人就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他平日里就喜欢在雅典的城市广场上向人发问。他提出的问题往往令人难堪,例如:问一个赚到很多钱的富商,财富是什么;问一个政客,正义是什么;问一个将领,勇敢是什么…… 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在连续发问之后,苏格拉底总能从对方自己的回答中推导出矛盾或者无法自圆其说的地方来。很多人感到羞愧,转而怨恨起苏格拉底。按照当时雅典的法律,要从男性公民中抽签选出501人的大陪审团来。第一轮投票用来确认被告是否有罪,如果被告被判定有罪,那么第二轮再来决定相应的刑罚。结果在第一轮投票中,陪审团以微弱的多数——仅仅相差18票——判定苏格拉底有罪。此时,苏格拉底自己走上法庭,为自己进行了一番辩护…… 结果是,在苏格拉底为自己辩护之后的第二轮投票中,陪审团以压倒性的多数,判处苏格拉底死刑。换言之,苏格拉底的自辩起到了“作死”的效果。但他的这番辩护却被载入了哲学史。因为恰是在这番辩护中,苏格拉底讲了一句话:“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A life which is unexamined is not worth living.Apology, 38a)此处的“审视”也可以被翻译为反思或者反省。 苏格拉底为何被控告?因为他遭人怨恨。他为何遭人怨恨?因为他提出了令人尴尬的问题。但是他的问题又为何令人尴尬呢?因为他提出的问题大多是所谓的“二阶问题”(second-order question)。那些被苏格拉底提问的人,按照现在的标准,多半是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会赚钱的大商人、成功的政客和著名的将领等。也就是说,这些人原本的成就说明他们在“一阶问题”上一定是有所长的——如何赚钱、如何从政和如何作战等。不过,苏格拉底反其道而行之,转向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发问…
作品载入中,请稍候 ...
扫码下载客户端
手机/Pad随时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