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明朝十六帝

许文继 陈时龙
再版前言 《正说明朝十六帝》最早在2005年出版时,正赶上阎崇年先生自央视“百家讲坛”掀起的历史普及读物的热潮,遂夤缘一度成为热销之书,发行了十余万册,在香港和台湾也都出了繁体版。社会的热度固然是基础,内容也很重要。那时候两位作者都是不到三十岁的青年,只因为读了多年的史书,对明代历史有很多想说的话,便借此机会让这些话磅礴而出。细想起来,如果再晚几年,也许就没有那样的写作激情了。 《正说明朝十六帝》以明代十六位皇帝为纲。按照毛佩琦先生的理解,明朝应该有十七位皇帝,那位北京崇祯帝自缢之后在南京即位的南明弘光帝朱由崧还要计入,在1645年南京被清军攻陷后明朝才正式覆亡。这当然是不同的学者对于一个朝代兴亡的不同理解。如果按照清修《明史》以来的传统说法,十六帝的说法自然更稳妥,因为清修《明史》的本纪部分只列了十六帝。 本书是紧紧围绕着皇帝的生平而展开的,类似于正史的本纪,却也不同于正史的本纪。同的地方在于,写皇帝生平的同时始终注重同时期的国家大事,例如写成化皇帝时附带写西厂、传奉官等;不同的地方在于,为了让皇帝的生平读来更动人,我们在史实的选择上不仅关注同时期重大事件,也更注重帝王生平的细节,因此在史料的选择上就采入了不少明人笔记小说中的记载。因为整体的文风要求通俗易懂,那些来自笔记小说的史料多经过我们的笔转写,以至于若干年后想要回溯其出处已变得难乎其难了。这些细节让描写更具现场感。医官徐伟对坐在椅子上大限将到的嘉靖帝说“皇上的龙袍在地上”,而过后嘉靖帝让人重赏徐伟的忠心,只是因为他不是说“皇上的龙袍在地下”。还有比这更好玩的细节,能让我们看见嘉靖皇帝修道多年却求生不能时的那颗脆弱的玻璃心。能从十六帝的生平见到其性情,更隐然触摸到其所在的那个时代的一些脉搏,这是《正说明朝十六帝》在那个时期的历史普及中曾经有的一点贡献。 风潮总是来得快,也退得快。在大约几年的光景之后,大众对历史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