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的五副面孔
[美] 马泰·卡林内斯库
导读
陆扬
我们似乎处在一个言必称现代性的时代。现代性是什么?顾名思义,它应该是现时代一些基本特性的概括。比如我们可以说,在十六世纪,现代性就是文艺复兴。在十七世纪,它是理性。到十八世纪,它是启蒙。再到十九世纪,现代性是工业革命。可是到了二十世纪,它倒过来又变成了对工业革命的反思。可是,福柯提出现代性是一种态度,反对视其为某一个阶段,仿佛在当今后现代、后工业社会,它已经时过境迁似的。而在詹姆逊,这位中国后现代主义的“教父”看来,现代性与资本主义同在,所以不论后现代怎样花样翻新,不过是现代性的老调重弹。这一切我们都耳熟能详,虽然有一点玄乎,可是也明白那都是黄钟大吕的高头讲章。问题是,对于我们更为亲切的审美和文学,现代性又当何论呢?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解答的正是这一问题。本书作者卡林内斯库1934年生于布加勒斯特,1973年来到美国,之后长期执教印第安纳大学比较文学系,退休后成为该校荣誉教授,2009年在布卢明顿谢世。卡林内斯库著述繁多,流传最广的就是这本《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不夸张地说,就紧密联系作家作品,旁征博引、追根溯源、深入浅出来论证审美和文学的现代性而言,此书罕见其匹。就此而言,它也是继古典主义、巴洛克、浪漫主义乃至象征主义之后,续写了一段我们或者可以叫做现代主义的当代批评史。
我们可以来看卡林内斯库开宗明义予以明确区分的两种同源而出,然而彼此尖锐冲突又密切相互依存的现代性。其一是社会现代性,即资产阶级的现代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曾经说过,“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所以不奇怪,社会现代性作为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引起的广泛经济和社会变迁的产物,推崇理性,与时俱进变革生产关系,坚信科学和技术进步可以造福人类。这都是资产阶级的核心价值。可是另一方面,在文化上情况却不乐观。从莫里哀到巴尔扎克,都把资产阶级描写成庸俗粗鄙、狼心狗肺、要钱不要命的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