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衡(修订版)

[加] 莎伦.白琳(SharonBailin) [加] 马克.巴特斯比(MarkBattersby)
译者序 我与《权衡》的缘分可以追溯到2011年,那时我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读博士。这一年暑假,我作为co-instructor(联合讲授)与戴维·希契柯克教授共同为即将开始的冬季学期的批判性思维课程做准备。在选择教材的时候,我们挑选的是《权衡》英文版的第一版。后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费小琳主任联系我,希望我能将其翻译成中文。这个中译本于2014年9月出版。2018—2019年,我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邀请,在北京连续主讲了两届全国批判性思维与基础教育探究式学习研修班,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一起探讨如何在各学科教学中融入批判性思维。在这个研修班上,我们采用的教材就是《权衡》的中译本。 在翻译《权衡》第一版的时候,我就感慨这本书的框架非常新颖,只是它所选择的案例均为来自加拿大社会的热点话题,而其中某些在中国读者中可能难以引起共鸣。当时我就希望能有一本借鉴《权衡》这本书的框架与方法,同时又能采用中国社会的案例、做到“中国化”的教材。现在,经过两位作者和人大出版社同仁的努力,这个面向中国读者的版本终于要问世了,我由衷感到高兴! 批判性思维的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教授批判性思维不仅是在传授某种知识,也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好的批判性思维教科书(或课程)应旨在:(A)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B)教给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的方法和工具;(C)有助于批判性思维的迁移。 《权衡》中提出的探究方法正是朝着这个方向的一种努力。它围绕六个指导性问题展开: (1)这个问题是什么? (2)这个问题中包含了什么样的断言和判断? (3)对于这个问题的各种立场,其相关的理由和论证是什么? (4)这个问题的背景是什么? (5)各个论证的效力有多强? (6)我们如何比较性地评价各种理由和论证,以得出一个有充分理由支持的判断? 大多数批判性思维教材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在步骤(5),即对单个论证的分析和评估。这种方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