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膜·2017年4月下(No.088)

虹膜出版
编辑团队 magasa:影评人,为多家媒体撰稿,曾担任戛纳国际电影节「影评人周」评委、华语电影传媒大奖评委。 LOOK:自由影评人。 本期作者 陈荣钢:悉尼大学哲学与历史研究院研究型文科硕士,自由撰稿人,业余摄影师。 林黎:副教授,北京电影学院博士。 魏时煜: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副教授,纪录片导演。专著有《东西方电影》《女性的电影:对话中日女导演》《霞哥传奇》,纪录片作品有《金门银光梦》、《红日风暴》。 卫禺兰:哲学博士,热爱所有通向流变和平等的写作。 青春工业与作为类型片的青春电影 一种生成性文化 陈荣钢 电影通过迎合孩子和青少年的兴趣变得成熟。 ——特里·拉姆齐(Terry Ramsaye) 让我们开门见山地说出那些被市场和观众接受为青春电影(teen film)的片子里习以为常的套路吧——高中生活、严厉的家教、叛逆的女生、被坏男生欺负的书呆子、以异性恋为中心的学生时代浪漫爱情、三角恋、童贞与意外怀孕、霸凌与兄弟情谊、毕业季的伤感…… 这些设定不时地出现在正在热映的「青春大片」的故事中,搅扰着观众对学生时代的认识。作为一种类型片(genre),上述设定将帮助我们顺藤摸瓜,回到稍早的电影史节点寻找熟悉的踪迹,做一次青春电影的考古研究。 一、青春电影的形成:观念、机构与阶级 诚如派拉蒙电影公司创始人阿道夫·朱克尔(Adolph Zukor)所言,电影观众的平均智力只相当于十四岁的小孩子。朱克尔说这话时,早期有声电影尚未出现,人们对于电影的认知还停留在较早阶段。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电影体现的平均智力水平也不能用单一的标准来衡量。不过,作为类型片的青春电影却以充满稚气的戏剧性冲突贯穿始终。它似乎是这样一种电影,来自成人世界的制作者把幼稚而敏感的青春期拍给处在青春期的观众看。站在成人视角观看青春电影中的故事冲突,难免不觉得荒唐,它似乎真是拍给智力水平和人生经验仅有十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