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型社会
[日] 大前研一
前言 中低阶层的冲击
2006年是决定日本未来20年是否可以改变的最重要的一年。
绝大多数人可能都没发现,因为日本晚一步赶上1985年开始的“新经济”浪潮,所以一进入20世纪90年代,经济即陷入长期衰退。日本到底是朝着继续衰退的道路前进,还是走向“新的繁荣大道”?
转折点就在2006年。
泡沫经济破灭以来,有好长一段时间,“不景气”成了大家的口头禅,进入2005年之后,这句话才终于被“经济真的恢复了”、“看好经济”的说法所取代。但是这些讨论都只流于表面,未深入问题的本质,因为大家都没有看到在这期间,日本所发生的重大结构性变化。
在新经济条件下,20世纪既有的经济模式几乎都不管用了。最好的证据就是政府以增加财政开支、持续零利率、增加货币供给量作为调控对策,可是经济一点都不见增长。换句话说,当前经济的低迷,不是不景气,而是长期衰退;通常被认为是经济恶化元凶的“通货紧缩”,其实只不过是伴随经济无国界化、经济全球化所产生的“价格正常化”的产物,而非真正的通货紧缩。
2005年日本经济之所以好转,分析其原因,大半都与和中国相关的特需产业有关,而企业营收的增长更是不折不扣的裁员效果。
在这期间日本所发生的变化,其本质是收入阶层已经在经济长期衰退中两极分化,社会由原来的中产阶级社会转变为“M型社会”了。也就是说,在人口分布上,中低收入层及高收入层变成了两个人数众多的社会阶层。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的收入减少,我们所知道的“中产阶级社会”(生活水平属于中等程度的国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崩溃了。年收入在600万日元以下的中低阶层,已经占了日本总人口的八成。
这种结构上的变化,对我们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高速发展,向着构建中产阶级社会之路迈进。在日本,一个人进入公司时起薪虽然不高,但是公司会定期给予其升职及加薪,一路走下去,在退休时就可以处于中上阶层。在很长的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