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球到月球

[法] 儒尔·凡尔纳
译序 庄刚琴 2005年7月4日(美国国庆日),北京时间十三点五十二分、美国太平洋时间上午十点五十二分,一艘叫做“深度撞击”的美国宇航局太空船撞击了一颗叫做“坦普尔1号”的六公里宽的彗星,一个重达三百七十二公斤的“炮弹”撞击器,以每小时三万七千零一十五公里的速度,撞击进入“坦普尔1号”彗星的岩石和冰的彗核。十五分钟之后,“深度撞击”就像它撞击的彗星一样,进入环绕太阳的轨道永远运行下去。 这是地球第一次“攻击”那些时不时地“冒犯”它的行星和彗星,人类第一次在彗核坚硬的外壳上敲开一个窟窿让我们看到它的内部,全球为之瞩目,振奋不已。正在“炮弹”亲密接触彗星之际,我们的《从地球到月球》和《环游月球》的翻译正好接近尾声,作者笔下的另一次地球“出征队”同样赢得了整个地球的关注和欢呼。虽然时隔一个多世纪,可这一虚一实的两次太空探索竟然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在一百五十多年后的某一个美国国庆日再一次得到了实现,这不得不令人惊叹。 我们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多世纪前的美国。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后,和平的钟声替代了大炮声。一群整日以发明大炮为人生乐趣的大炮发明家不得不带着满身伤痕从战场上回到了巴尔的摩的大炮俱乐部。全国上下致力于发展和平,这些昔日无限风光的军人再也找不到任何打仗、开炮的机会,于是只能拖着残缺不全的肢体在俱乐部里发发牢骚,无所事事。既然没法找到向地球上某个国家开战的理由,那么能否把眼光放到地球外的某个星球呢?终于,巴比康,他们的主席,一个沉着、冷静的大炮发明家想出了一个能继续发挥他们制造天赋的好方法,一个轰动全球、无愧于19世纪的伟大试验,那就是向月球“宣战”,通过向月球人开炮来达到美国人征服月球并把月球纳入合众国疆域的目的。巴比康的建议获得了俱乐部所有会员的一致同意,同时还赢得了除了英国人之外的全球各个民族的大力支持,在万众齐呼的时候,巴比康战场上的死对头——尼切尔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