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纪念版)

[美] 劳伦·斯莱特(Lauren Slater)
推荐序 瑕不掩瑜 胡志伟 心理学教授 撰写这篇推荐序时,我的心情颇为复杂。既有遇见老友时的那种欣喜,也有对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的欣羡,更有诸多的感慨。根据我从网上查到的资料,劳伦·斯莱特不但是哈佛大学的心理学硕士,更是波士顿大学的教育学博士;然而,斯莱特走了一条和其他具有类似学术背景的人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一位专业作家。斯莱特也在大学教书,但她所教的科目是“非虚构文学创意写作”(creative nonfiction writing),而非教育学或心理学方面的课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她所受过的心理学教育对她的事业完全没有影响。从斯莱特出版过的六本书来看,心理学的训练不仅深深地影响着她写作上的选材,同时也让她的作品得到许多奖项。 这本书介绍了10个20世纪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而过去十余年间,我在台湾大学心理系讲授“普通心理学”课程,我深知这些研究都是教材必定要介绍的内容。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出斯莱特的写作风格。首先,她会找一些有趣的心理学研究或议题为写作题材;其次,她会为这个题材换一个“外衣”,将原先生硬的科学术语剥去,换以流畅的文字叙述;最后,为了加深文章的可读性,她会在文章中生动地描述一些个人经验,包括自己和该心理学实验的实验者、被试或其他科学家之间的互动经历。这样个人化的写作风格的确会将一些原本晦涩难懂、难以亲近的心理学研究变得浅显可亲。然而,在羡慕斯莱特;的写作能力,欣赏她能够将科学研究写得像小说般引人入胜时,我也注意到这样的写作方式为她招致了诸多批评。 根据我在网上搜寻的结果,对斯莱特的批评可以归纳为三类。 一、文字上的疏漏。例如,她在书中误记了某教授任教的学校,误述了教廷的封圣记录,误记了一些历史事实。比较严重的错误是本书第1章,有关德博拉·斯金纳(斯金纳博士的女儿)的记录。看到斯莱特在书中的描述,一般读者很容易将德博拉的童年经验视为“创伤”,将斯金纳博士视为一位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