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插图珍藏版)

[法] 维克多·雨果 [法] 卡米尔·罗克普兰 查尔斯·杜比尼 等绘
作者原序 几年前,本书作者在参观,更确切地说,在搜索巴黎圣母院的时候,在一座钟楼一个隐蔽昏暗的角落里,发现墙上有一个手刻的词: ’ANAГKH 这几个大写希腊字母,深深刻入石头里面,年深日久,已经发黑,它们的形状和姿态似乎都带有哥特字体某些固有的特征,仿佛是要表明写字人生活在中世纪,尤其是,这个词蕴含着极其凄凉的宿命观,因此,作者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作者绞尽脑汁,反复思考,试图猜出不把这罪恶的或是不幸的印记留在古老教堂的额头上便不肯弃世而去的痛苦灵魂究竟是谁。 后来,那堵墙重新涂抹过,或是刮磨过,我已记不清楚。从此,那字迹就不见了。近二百年来,人们就是这样对待中世纪那些卓越绝妙的教堂的。四面八方的人都来肢解它们,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教士乱涂乱抹,建筑师乱刮乱磨,然后,民众也来了,把它们拆得七零八落,支离破碎。 因此,刻在圣母院幽暗钟楼上的神秘字迹,以及这字迹不胜忧伤地概括着的无人知晓的命运,除了本书作者在这里提供的一点儿捕风捉影的回忆外,就不再留有任何痕迹了。在墙上刻这个词的人从尘世间消失已有好几个世纪,这个词后来也从教堂的墙壁上消失了,就连这座教堂也许很快就会从地球上消失。 本书就是根据这个词写成的。 1831年3月 定本附记 据预告说,本版要增加若干“新”的章节,这个说法是错误的,而是应该说,要增加若干“未经发表”的章节。因为,如果“新的”是指“新写的”,那么,本版增加的几章就不是“新”的了。它们和作品的其余部分是一起写就的,出于同一时代、同一思想,从来都是《巴黎圣母院》手稿的组成部分。再说,作者很难设想,这类作品一经完成,怎能增加新的章节。不是想增加就增加得了的。作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小说必定和它的各个章节同时诞生,一部剧作必定和它的各个场景同时产生。千万不要以为,你们称之为剧本或小说的那个整体,那个神秘的小宇宙,其组成部分的数目可以任意增减。这一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