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应该熟读的中国古文

陈引驰
导言 在古人眼中,文章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曹丕《典论·论文》认为文章能让人不朽,他说:“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广为流传的《神童诗》强调了文章的世俗意义:“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论从精神层面还是从世俗角度,人们历来都有足够的动力为文章的写作反复推敲,殚精竭虑。因此,今天的我们也才有了这样一座富如江海的古文宝库。 即便从《尚书》中的殷周文献算起,中国的文章史也有三千多年了。三千多年中,才子名家代不乏人,雄篇妙文层出不穷。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耸峙于中华文明的奠基期,为后世文章写作树立了典范;两汉的政论文和史传散文踵武而至,气势磅礴;至魏晋南北朝,文风一变,骈文成为文坛主流,铺陈辞藻,雕缋满眼,将汉语的形式之美发挥到极致;有鉴于骈文之弊,唐宋八大家高举古文大旗,变革文体,闳其中而肆其外,蔚为壮观;下至明清,取法秦汉、上继唐宋八大家的古文创作成绩斐然,桐城派古文一直到现代还很有影响,林琴南用来翻译西方文学,朱光潜借以将人生和学术的道理书写得明晰宛转;而明清以来灵动隽永、抒写性灵的小品文犹如一股清流,更为新文学的一些大家作手所推重,也被众多普通的读者所喜爱。 三千年的文章中,既有黄钟大吕,亦有浅斟低唱。 仁人志士将文章视作经国大业,在文章中指点江山,心怀天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梁启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他们的人格光风霁月,他们的文章堂堂正正。 寒士骚人以文章作不平之鸣,在文章中泣血哀歌,述志明心。司马迁著《史记》未完,遭逢李陵之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王勃连遭贬黜,郁郁不得志,但并未怨天尤人,而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夏完淳壮志未酬身先死,但以殉国为分内事,“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他们的人生悲惨坎坷,他们的文章沉郁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