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味:重访影史与策展实践

沙丹
序一 迷影的摆渡人 在中国电影资料馆,沙丹算年轻人,但他策划的电影展映却成为北京电影文化的新名片。在小西天,经常有青年人排队去看经典老电影。做电影策展人,只有一腔热血和满腹经纶是不够的,沙丹很懂宣传。他在微媒体上格外用心地做推广,措辞拿捏得恰到好处—夸张,但有分寸;幽默,却不令人讨厌。每次放经典老片,电影资料馆都门庭若市。2012年圣诞,下大雪,我们特地赶到北京看莱昂内的《黄金三镖客》,见识了京城影迷在大雪中排队的情形。中国不缺忠实的影迷,缺的是让影迷投奔和相遇的地方。 沙丹很健谈,他在老片放映前增加了影片讲解,这个看上去没什么了不起的举措其实非常聪明。电影馆要放电影,更要养观众。有些青年影迷是慕名而来,对这些电影的来龙去脉并不了解。 在北京这个行路成本很高的城市,这种讲解让观影过程增值了。 本书的许多文章就与这些讲解工作密不可分。片前讲解的传统是从亨利·朗格卢瓦(HenriLanglois)那里传下来的,他在法国电影资料馆做展映时,就做电影讲解,安德烈·巴赞也干过这个。我曾应邀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做过一次映后交流,第一次做讲解,还真把握不好与观众说话的方式。而沙丹则能口吐莲花,每次讲到钟爱的电影,情不自禁地眉飞色舞。他说,他离学术圈很远,所以讲的东西都很俗。观众乐了,他便开讲。讲到要害处,他会举起一本老杂志,把电影史摔在你面前。沙丹是电影史科班出身,他的老师吴迪(启之)的学识令我非常钦佩。因此沙丹喜欢收藏老电影杂志,甚至无法自拔,经常拿着刚刚竞拍到的民国杂志向我们显摆。而这些让他欣喜若狂的老杂志,对于别人来说可能毫无用处。这与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即中国电影资料馆另一对外名称)的学术传统有关。他相信史料,在本书的许多文章中,你能闻到老杂志、老档案的味儿。 电影馆策展人中的英雄,当然是亨利·朗格卢瓦。他没拍过电影,却拿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他把法国电影资料馆变成了迷影人的神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