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章是一辈子的能力(人文讲谈录12)

张大春 高晓松
图片 图片 嘉宾:张大春 高晓松 主题:写文章是一辈子的能力 系列:理想国人文讲谈录 时间:2017年1月 地点:北京四中 图片 【讲座精华】 写文章是一辈子的能力 我们丧失了写文章最重要的一个精神:自己应该拥有什么样的思想 张大春: 大家好,我是张大春,非常荣幸能够来到这里。耳闻四中已久,而且我好些朋友也都是从这毕业的,他们在各行各业都卓有成就,我相信也不需要在这一一点名,特别今天晓松已经在旁边了。 今天我带来的是一个很小的话题,但是对于某一些身处考试升学之中、备受煎熬的学子而言,这个小小的话题可能也具备重大的意义,或者也可能会带来长远的影响。 晓松和我都算是在一个比较广义的范围之中所谓“从文”的人,我这本《文章自在》里头主要探讨的内容,也跟文或者说文教有关,而也是文教里头相当核心的一个环节,文章是什么? 我把文章和作文分得很清楚。有的人会认为作文写得好会为文章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就是说从小写作文能够顺理成章,写得能够段落分明,能够引经据典,好像日后即使不是从事文学创作的行业,大概也能够在工作岗位上文从字顺的写出一些比较得体的文字。但是,我出版这本《文章自在》主要的用意就是从根底上打破这个迷思。 从小我们的老师会告诉孩子们说,我们今天写的这篇文章题目叫,比如“远足”,这就是一篇记叙文;如果今天题目是“母亲的那双手”,这就是抒情文;今天谈的是“读书与道德何者重要”,这是议论文。我们有记叙文、抒情文、议论文,每样文字都有它的章法,都有它的组织要素,或者都有它主要的修辞策略。 我念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我的上一届学长考大学的联考作文题,叫做“风俗之厚薄悉,悉乎一二人心之所向”。意思是说一个社会整体的风气,如果要好应该是在上位的人能够起一个示范的作用,并且身体力行,让老百姓能够跟着这个在上位的人达成全民政治或者是道德认识上的一些目的。 “风俗之厚后薄悉,悉乎一二人心之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