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诗集

[德] 弗里德里希·尼采
图片 ——摘自周国平译稿 图片 ——摘自周国平译稿 图片 图片 图片 倘若人不也是诗人、猜谜者、偶然的拯救者,我如何能忍受做人! 一切诗人都相信:谁静卧草地或幽谷,侧耳倾听,必能领悟天地间万物的奥秘。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序 图片 一 十九世纪中叶某一天,在德国东部的一条大路上,一个乡村牧师带着他的不满五岁的儿子,从吕茨恩市回附近的本村去。那绿树环抱的小小一个勒肯村就在大路边,父子俩已经可以望见村里教堂那长满青苔的尖顶,听见悠扬的复活节钟声了。不久后,牧师病逝。在孩子敏感的心灵里,这钟声从此回响不已,常常带着他的忧思飞往父亲的墓地。 一年后,弟弟又夭折。亲人接连死亡,使孩子过早地失去了童年的天真烂漫,开始对人生满怀疑虑。他喜欢躲进大自然的殿堂,面对云彩或雷电沉思冥想。大自然的美和神秘在他心中孕育了写诗的欲望。在他十岁那一年,他的诗兴第一次蓬发,写了五十首诗,当然不免是些模仿之作。中学时代,他的小本子里写满了诗。有一首诗,写一个漂泊者在一座古城废墟上沉睡,梦见该城昔日的辉煌和最后的厄运,醒来后悟到人间幸福的短暂。他的少年习作,调子都那样忧伤: 当钟声悠悠回响, 我不禁悄悄思忖: 我们全体都滚滚 奔向永恒的家乡。 ——《当钟声悠悠回响》 诗是忧伤的,但写诗却是快乐的,哪怕写的是忧伤的诗。他从写诗中发现了人生的乐趣。他梦想自己写出一本本小诗集,给自己读。从童年到学生时代,从学院生涯到异国漂泊,他不停地写诗,但生前只发表了一小部分。他死后,虽然名闻遐迩,无人不知,却不是因为他的诗。提起尼采,人们都知道他是一个哲学家,而且是一个大有争议的哲学家,荣辱毁誉,莫衷一是。似乎是,人们关于他的哲学的意见把他的哲学掩盖了,而他的哲学又把他的诗掩盖了。但他的诗毕竟在德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一页。 二 尼采一八四四年十月十五日生于勒肯,一九○○年八月二十五日死于魏玛。他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