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诗歌选集(下册)

王佐良 选编 金立群 选编 金立群 注释
JOHN KEATS 约翰·济慈 (1795—1821) 【作者与作品简介】 诗人济慈只活了二十六岁,就因肺病而早逝。他出身中下层人家,学过医,候诊室里的凄惨景象是他熟悉的。也许是作为一种补偿,他特别地向往“美”——美丽的人,夜莺,花草,田园,古诗,艺术品,整个想象世界。他自己写下的诗行也美:意境,音韵,形象,无一不美——有时美得有点艳丽了。因此,他曾被人看成是“唯美”,甚至是“颓废”。 其实他两者都不是。他追求的“美”不是表面的东西,也不只是官感享受,而是有深刻的含义的,用他自己的话说: 美即是真,真即是美。 而所谓真,又是人的“想象力所捕捉住的美”。然而当时的英国正处于产业革命和法国革命的双重激荡之下,处处有人间苦难。济慈对此也是有深刻感受的,而且还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必须有世界的苦难感: 谁也夺取不了这个高峰, 除了那些把世界的苦难 当作苦难,而且日夜不安的人。 ——《海披里安之亡》 正是这种“日夜不安”的苦难感使得济慈最明丽的诗行也有阴影,最甜美的音乐里也有不吉祥的敲击声——一边是夜莺唱歌,一边是“饥饿的世代”践踏大地的脚步声。他是一个头脑清醒,有强烈是非感的人,任何人只须一看他写给弟妹和朋友们的信就知道他是一个民主派。他的艺术观——他的美学——也是重真情实感,认为诗人要有一种深入万物、了解万物的“反面接受力”,不是自以为是,而是像事物本身的性质那样,“能够停留在不肯定、神秘感、怀疑之中,而不是令人生厌地追求事实和道理。”换言之,要化入事物: 如果一只麻雀来到我的窗前,我就参与它的存在,同它一起啄着地上的砂石。 他又说: 如果诗不是像叶子长到树上那样自然地来临,那就干脆别来了。 把诗看成像树那样能自行生长的植物,这是浪漫主义诗学的重要论点之一。而要使那样的诗能够出现,诗人必须运用想象力。他认为即使哲学的真理也不是单凭逻辑推论所能达到,而必须依靠想象力;有了想象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