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进化论
[英]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
献给我的导师、同事、朋友约翰·阿姆斯特朗 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译者序
文/孟丽
一
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是所有童话故事的经典结尾,也是诸多以爱情为主题的文艺作品的标配——“在众多的爱情故事里,当主角们攻克最初的道道碍障之后,说书人即搁笔收山,仅为之安排模糊的美满未来。”然而,他们真的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吗?这,是阿兰·德波顿在新作《爱的进化论》里着力作答的课题。
二
“我很喜欢你的《爱情笔记》,迫不及待想看到续篇。不过告诉我,你还爱自己的妻子吗,还是已经不爱了,但为了不负似水年华而选择挣扎?如果是这样,你下周有空一起吃饭吗?”在宣传《爱的进化论》与一众粉丝作线上交流时,阿兰·德波顿被这样问及。虽然他机智作答说:“将小说的主题和内容与作者个人的真实生活关联起来是可以理解的,但尴尬的事实是,作者通常会用一种新的视角看待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但读者们依然倾向于将这部新作定义为《爱情笔记》的续篇,充满他的个人色彩。
如此揣度,并非全然牵强。发表于1992年的《爱情笔记》是阿兰·德波顿的自传体处女作。这个故事只谈了爱情,无关婚姻:一对英国青年邂逅于巴黎至伦敦的客机上,随后交往、同居,体验巅峰之爱,最终爱情消逝,旧人退场、新人上台,另一场爱的大幕拉开。这部作品问世之后,德波顿个人状况也一番变迁。他结婚、生子,著作等身,但作品多是写旅游、谈建筑、聊宗教、说文学,写作主题再次回归爱情时,已经是二十余年后。德波顿的体验,早已不只是风花雪月的爱情,更有经风沐雨的婚姻。
所以,焉知《爱的进化论》所描画的,只是“作者用一种新的视角看待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情”?
三
被定义为英国才子作家的阿兰·德波顿,1969年生于北欧,成长在英国。他通晓法文、德文、拉丁文和英文,深得欧洲人文传统的精髓。他18岁进入剑桥大学历史系,23岁发表《爱情笔记》,25岁入围法国费米娜奖,27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