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经济学

孙惟微
序 经济学,一种硬核的思维方式 “经济学”这个概念,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屠龙之技”。 这是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经济”可是个“大词儿”,有“经纶天下,济世救人”的含义。古代的“帝王师”,放到现在,很可能会被称为“某某学派的经济学家”。从这个角度而言,经济学是一种经世济民的治国方略。然而,经济学并非全是屠龙之技,对于那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问题,以及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鸡毛蒜皮”的小事,经济学家往往有独到的见解。 深究起来,经济学的知识谱系,其实是从“小”到“大”逐步构建出来的。 经济学(economy),源于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的弟子色诺芬所著的《经济论》,用希腊文表示为“oikonomia”,其本义是“家庭管理”,因为古希腊实行奴隶制,经济活动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 所以,“经济”这个概念,可大可小。 往大处说,它可以“治国、平天下”,而西方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学,正是各国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是“经世济民之学”。 往小处说,经济学还可以“修身、齐家”,正如它原始的含义,就是“家庭管理”。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经济”来指代“划算”,比如我们在日常统筹中,常常说“这样做最经济”,连小饭馆也知道用“经济实惠”来招揽生意。因此,经济具有“耗费少而收益多”的含义,是“经济实惠之学”。 所以,翻译家严复最早将经济学翻译为“计学”——生计之学。后来,严复又介绍了一种日本学者神田孝平的翻译方法——经济学,其实是借用了古代汉语的“经济”一词。 可以说,经济学是一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学问。 经济学并不仅仅是一种“屠龙之技”,它和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用经济学的观点去阐释日常现象,来淬炼我们的思维。 经济学被誉为“社科皇冠上的明珠”。 严复称经济学为“有识之公论”,也就是说,在所有社会科学中,只有经济学与自然科学一样,具有公理性。 传统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