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二十年

凤凰周刊
卷首语 分享经济是需求认知的进步 □  周兼明 不久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分享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对如何营造公平规范的市场环境、促进分享经济发展,提出了指导意见。这些意见虽是原则的、框架的,但导向明确,即鼓励大力发展分享经济,避免“用旧办法管制新业态”,要“破除行业壁垒和地域限制”。这些提法,有助于增强各类市场主体对分享经济的信心。 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分享经济市场交易额达3.4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3%;融资规模约1710亿元,同比增长130%。据《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估算,未来几年中国分享经济仍将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增长,到2020年分享经济交易规模可能会占到GDP的10%以上。从租房、租车,到单车、厨艺、医疗等,都能看到分享经济的影子,从体量和种类看并不逊于西方发达国家,也屡屡成为投资热点,民众认同度越来越高。但正如《意见》所指出的,分享经济也面临着“认识不统一、制度不适应、保障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和挑战,改变这一现状,正是《意见》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意见》提出了“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发展与监管原则。要求“清理规范制约分享经济发展的行政许可、商事登记等事项,进一步取消或放宽资源提供者市场准入条件限制,审慎出台新的市场准入政策”。这无疑是想打破阻碍分享经济发展的各种政策性壁垒。 总体来看,中国分享经济还处于探索阶段——除在少数几个领域发展较快外,在大多数行业只是刚刚起步,不仅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化、质量保障等方面也处在试错之中。这个时候,政府部门若急于规范,很有可能将新业态扼杀在摇篮中。只有放宽市场准入,才能激发创新的活力。传统企业所要求的层级管理、行业管理、属地管理等方式,与分享经济的跨组织、跨地区、跨行业等创新模式截然不同,如果仍按旧思维管理分享经济,等于遏制了分享经济的发展潜力。 去年,就有一些地方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