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评论·作家访谈6

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拉尔夫·艾里森 ◎唐江/译 拉尔夫·艾里森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荣获一九五三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时,作者在获奖感言中既沮丧又欣慰地指出,他把该奖颁发的对象,称为“(创作)一部重要小说的尝试”。他的欣慰可以理解,如果考虑到艾里森先生对自己的作品何等客观,那他的沮丧同样可以理解。他认为美国小说的状况如此不容乐观,以致获得这一重要奖项的,只能称之为一项“尝试”,而非一项成就。 我们许多人都不会赞同艾里森先生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它那光彩照人、精彩纷呈、时而狂野却始终节制的行文,还有它那凭借形式而呈现出来的关怀和逻辑,足以证实我们的判断,尤其是它的主题:一个南方出身的年轻黑人——沿袭詹姆斯笔下的海厄森斯·鲁滨逊和司汤达笔下的于连·索雷尔的传统——开始过上了法外之徒的冒险生活。 一九五四年夏天,艾里森先生开始出国旅行和讲学。他的行程在巴黎结束,在那儿的几个星期里,他跟美国侨民群体打成一片,他们熟悉他的作品,也对它们很感兴趣。在他动身离开的前一天,他在第六市政厅咖啡馆跟我们聊起了艺术和小说。 图片: 拉尔夫·艾里森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的一页手稿 拉尔夫·艾里森对待艺术和小说都很严肃。第六市政厅咖啡馆也有一项严肃的传统,因为朱娜·巴恩斯令人赞叹的长篇小说《夜森林》也在这里写就。这里还有一项词锋犀利的传统,因为巴恩斯小姐笔下的主人公奥康纳医生,经常用他的雄辩言辞吸引大批听众,所以这里有着肃穆和注重修辞的氛围。艾里森先生说话的时候很少停顿,尽管他将思绪组织成形的压力有时显而易见,但他的遣词造句,他的思想那平静而稳定的流淌和发散,令人心折。听他讲话,就好像坐在大礼堂后面,感到讲师那遥远的目光直盯着你的眼睛。那抑扬顿挫、近乎教授般的语调,透着淡然、自信,还有温暖的幽默底色,令人惊讶。 ——艾尔弗雷德·切斯特、维尔玛·霍华德,一九五五年 拉尔夫·艾里森:我先声明,我这本书并非自传作品。 《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