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桥畔论唐诗

薛天纬
唐诗散论 李杜互通互补论  李白与杜甫,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乃至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并世而出且并肩而立的两位巨人。说到这两位文化巨人的时候,我们自然会想到韩愈高屋建瓴的评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而以元稹为始作俑者且在后世不绝如缕的“李杜优劣论”,则在总体上为当今论者所抛弃。我在扬弃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打算使用“李杜互通互补论”这样一个新的话题,来表述对李、杜的认识。 我所说的“互通”,是指李、杜之间的共同性;“互补”,是指李、杜之间的差异性。李、杜互通的基础有三:一是时代,二是文化传统,三是人性;互补,则源于李、杜性格与艺术趣味的差异。 互通互补既体现于李、杜之思想倾向、诗歌内容,又体现于李、杜的艺术风貌。 就思想倾向而言,李、杜是以互通为主。 首先,李、杜都具有强烈的用世热情和宏伟的功业抱负。李白的功业理想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杜甫的功业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他们都有自觉而强烈的家国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把人生的第一义定位于建功立业。李、杜对其建立宏伟功业的人生抱负均有充满诗意的形象表达,李白是凭借大鹏的形象:“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杜甫是凭借骏马和雄鹰的形象:“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李、杜的用世热情和功业抱负,产生于盛唐这样一个经济发达、政治开明、思想解放、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时代,是盛唐时代精神的反映。李白有一首至今不太为人们关注的诗,题为《送杨少府赴选》,诗有句云:“时泰多美士,京国会缨簪。山苗落涧底,幽松出高岑。”诗人赞美的,是“考试面前人人平等”的科举与选官制度。比起魏晋南北朝只讲出身门第而埋没人才的“九品中正制”,这是时代的巨大进步。晋代诗人左思曾无奈地感叹:“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阴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