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集

杨忠 导读 刘烈茂 审阅
导读 在中国词坛上的多产作家中,很少有人比辛弃疾的经历更具有传奇色彩,也很少有人像辛弃疾那样专注于词的创作,并彻底地摧垮了“词为艳科”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自如地以词记事、咏史、抒情、言志、咏物、感怀、寄愁,几乎无施不可,而他在词的创作中也拓宽了表现手法,将词的艺术成就推向了顶峰。 (一)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高宗绍兴十年五月十一日生于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高祖、曾祖曾仕宋为吏,祖父辛赞于靖康乱后被迫仕金,但不忘故国,每引儿辈“登高望远,指划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不共戴天之愤”(辛弃疾《美芹十论》)。弃疾自小受祖父影响,并曾两次乘北上燕京参加科举考试之机,“谛观形势”,密察金人动静。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统大军分道南侵。北方汉人纷纷起义,辛弃疾亦聚众二千,投奔山东耿京义军,为掌书记,主管文书,参与机密。年底,奉耿京之命,南渡与宋政权联络。次年正月,高宗赵构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召见辛弃疾,并授予耿京天平军节度使、知东平府,兼节制京东河北忠义军马的职衔,弃疾亦补右承务郎。北返途中,闻耿京部将张安国已杀耿京,并裹胁部分义军投降金人。辛弃疾遂与王世隆等率五十骑径趋金兵营盘中,活捉张安国而归,又聚集义军,束马衔枚,日夜兼程,南渡归宋,当时辛弃疾仅二十三岁。这种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行为,极大地振奋了江南江北人民的抗金斗志,表现了辛弃疾的爱国精神、民族气节和军事才干。 南归后辛弃疾被差为江阴签判,满怀杀敌报国的热忱,一心想有所作为。但以个人私利为重的赵构和畏敌如虎的南宋执政者,却不能真心重用辛弃疾这样的抗战志士。继位的孝宗赵昚一度虽想有所振作,曾起用抗战派张浚主持军政,驱逐秦桧党人,并由张浚督师与金人战。但不幸宋军败于符离,朝廷惊恐,孝宗动摇,终于又信用主和的大臣,并与金人订“隆兴和议”,以割地贡岁币、称金国主为叔的屈辱条件,换来脆弱的数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