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新浪潮:历史·诗学·文本

宋明炜
序一 想象世界——及其外——的方法 图片 科幻小说是中国文学迈入二十一世纪后最重要的现象。从韩松的《2066:火星照耀美国》(2000)到刘慈欣的《流浪地球》电影版公映(2019),中国和华语世界的读者、观众进入了一个奇观世界:宇宙裂变、星际战争、后人类、赛博格,还有种种乌托邦、恶托邦、异托邦兴亡传奇,在在可惊可叹。这一波科幻热潮始于1990年代之交,作家如刘慈欣等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上个世纪末以来文化传媒的分众多元取向,网络讯息的快速发展,还有整个中国社会求新待变的渴望,都促成了科幻小说的勃兴。 中国文化界和学界对这一现象的关注,严锋、吴岩等教授堪称前行者。在国际论坛上,则以宋明炜教授的影响力首屈一指。过去十几年来,宋教授孜孜不倦研究、发掘、编译杰出科幻作品,更结合理论创意,打造出极具中国特色的科幻诗学。他为这一领域所投注的心血与热情,由《中国科幻新浪潮:历史、诗学、文本》一书可以得见。这本书搜集宋教授以中文发表的科幻论述二十篇,分为四辑。“创世纪”介绍科幻在新世纪兴起的始末;“科幻诗学空间的开拓”相对主流文学典范,提出理论创新的尝试;“考古学与未来学”探讨科幻叙事前世今生的谱系,以及重写文学史的可能;“中国科幻的广播时代”则纵论中国科幻进入国际场域与影视平台后的光彩与挑战。 科幻小说在二十一世纪的崛起,其实前有来者。我们甚至可以说,中国文学现代性起源之一,就是科幻小说。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中国未来记》,1903年鲁迅翻译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的《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不约而同期望以虚构力量,拟造新中国。鲁迅在《月界旅行·弁言》称,“凡事以理想为因,实行为果,既莳厥种,乃亦有秋。尔后殖民星球,旅行月界,虽贩夫稚子,必然夷然视之,习不为诧。据理以推,有固然也。如是,则虽地球之大同可期,而星球之战祸又起。呜呼!琼孙之‘福地’,弥尔之‘乐园’,遍觅尘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