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管理革命

[美] 戴维·布尔库什
前言 管理的本质 1898年,伯利恒钢铁公司遇到了麻烦。公司面临激烈的竞争,很快失去领先地位。伯利恒作为铁路工业的供应商,其市场份额迅速被一批快速成长的公司瓜分,这些公司大部分来自匹兹堡,其中包括卡内基钢铁公司。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伯利恒的管理层聘用了一位中年知识分子,他过去的经历很耐人寻味。他曾就读于著名的菲利普斯埃克塞特(Philips Exeter Academy)预科学院,准备去哈佛大学继续深造。但当他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哈佛大学入学考试之后,他决定放弃入学。令旁人不可思议的是,他成了一名机械工人,并一路升职,成为工厂的工头。晚上他自学机械工程知识,白天则继续既当工人又当工头。1898年,当他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之后,他决定成为一名咨询师。 这个人就是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 泰勒为伯利恒引进了一系列全新的方法,用以最大化钢铁厂的工作效率。他的方法是,系统研究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任务,删除其中不重要的,并训练工人采取注重细节的特定方法来执行任务。在完善了系统和任务之后,泰勒尝试让工人的效率进一步提高,他取消了小时薪资,改为每一项作业指定一份报酬,每一项作业指派给特定的工人负责。 这种“计件制”系统旨在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工人的偷懒时间。泰勒本人反复强调,那种“没有努力反省自己的工作效率有多低,却仍然能使雇主相信,他的工作状态良好”\(^{1}\)的工人已不复存在。而泰勒作为咨询师的职责,就是研究良好的工作节奏应该是什么样的。 泰勒会研究生产工具。比如,他有一个著名的主张,一个工人一铁锹挖的最优重量是21.5磅,但是不论要挖什么东西,工人总是用同一把铁锹(所以每一锹东西的重量也不尽相同)。因此泰勒为每一种材料都发明设计了一种铁锹,保证每一锹都是21.5磅的重量。泰勒认为这种效率水准远远超出普通工人的智力水平。在他眼中,最理想的工人就是大型机器上的小小螺丝钉,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