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人

沙梓社
推荐序 新朋心语话新书 焦波 (纪录电影《俺爹俺娘》《乡村里的中国》《出山记》导演) 刚认识了一个朋友,是他通过互联网联系到了我。他是一个互联网软件工程师,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个并不是拿笔杆子的人却写出了一部书《互联网人》。 互加微信后,我问他:“你是工程师,为啥要写这本书呢?”他说:“2016年,我看完您的纪录电影《乡村里的中国》后,被生活的真实和人的真实深深地打动了。它让我想到了自己所属的互联网人群体。我跟您一样,就是想为自己的行业、同行做点什么。真心希望基层互联网人能拥有姓名。” 没有多问,不用多说,我就认定他是我的知音。在遥不可知的网络世界里,我俩做事的相似、作文的相似、做人的相似,是一种神的契合、力的契合,当然就有了很有意思的缘的契合: 我是一个“农夫导演”,30年时间用一部影像作品《俺爹俺娘》送走了亲生爹娘,继而开始拍摄爹娘的爹娘——中国乡村。相继拍摄了《乡村里的中国》《出山记》《进城记》等一系列乡村纪录电影。目的很简单:为乡村写史,为农民立传写史记。 他是一名互联网软件设计师,就想写一本书,向自己从事的事业、向互联网人致敬。 我们的纪录精神也竟然那么合拍: 我拍一部乡村纪录片都是扎根乡野,躬耕土地。农民在土地里种植庄稼,我们“在泥土里种植故事”。每部纪录片拍摄期都涵盖了春夏秋冬,以时间的重量加强作品的重量。 他也是采取深入生活的方式,行遍东西南北中,历时537天,旅居8个城市,深度跟踪采访了20位互联网人,他和每个人的相处访谈都在几周以上。他也像一个农人,用鼠标作为锄头犁耙,耕耘自己的那方土地,观察、体验、记录一个个互联网人酸甜苦辣的多彩生活和人生,以他们的故事为蓝本,绘制了互联网人版的“清明上河图”。纵观全书,每个主人公身上都有淳厚的土地味儿,每个人的生活都有浓烈的烟火气。透过这种淳厚和浓烈,看出作者对“自家人”的那份自恋、自珍和自爱。 他叫沙梓社。他的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