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过去与未来

Pluto
第一部 对比 in contrast 1 理性 在黑暗的小屋里,他伏在窗边看《瓦尔登湖》。吝啬的光线穿过木质窗栏,投射在杂乱的书桌一角。书桌仅有三条腿,靠着墙壁微微倾斜。破旧的桌面布满灰尘,斑驳不堪。他合上书,看向窗外。屋檐下堆着三层酒瓶。远处是个半荒废的小菜园,高大的芭蕉树兀自生长。 他不明白书里所说的。生活得俭朴是一件好事?内心深处没有答案。他深吸一口气,将手放在脑后,躺倒在床上。老式木床抱怨般地发出嘎吱声响。他凝视着墙角的半边蜘蛛网,继续思索。书里说,只要生活得诚恳,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对此,他疑虑重重。黑暗之中,他用力伸展胳膊,试图想象那朦胧又迷茫的未来。 雨天。雨滴自叶尖垂落,远处高楼的瓷砖被水浸出黄渍。他捧着一摞书从图书馆往回走。许多人在扫地。水洼中飘着枯叶,空气里充满雨水的味道。他捧着书籍漫步,心头感到一种异样的喜悦。路边种着葱葱郁郁的绿树,他想象着秋天时,枯叶打着旋儿被风吹落在地的情景。 远处,低矮的蓝天下波浪状的青山挺立而起,山顶长着一排整齐细瘦的高树。那整齐的样子让他想起应试教育送出来的学生。说到底,他不明白自己为何要来学校。老师讲课的节奏缓慢,他看书自学学得更快,为何还需要来学校读书。 初中,老师在课上机械地讲授他已经知道的内容。他偷偷地翻阅借来的书,有各类小说和世界名著。他内心有很多疑问,想要从中找到回答。大江建三郎曾回答过“孩子为何需要上学”这个问题,说是为了在学校发展“深刻了解自己,与他人交流”的语言。但,这个答案并不能让他满足。 从童年开始,他便常常幻想遇到一位指导者。这位指导者能对他解释万物,而非指导或下达命令事情。他想知道,他应该如何生活。如何处理琐事。如何度过人生。更重要的是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现实是这样,为什么万事万物如此存在。他想知道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宇宙如何开始。大人们面对他所提出的问题,尴尬地相视而笑,顾左右而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