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东西
[英] 扶霞·邓洛普
推荐序 跟着扶霞吃东西 有次参加晚宴,邻座是位能讲中文的德国男士。他不仅可以熟练地使用筷箸、汤匙,甚至还会像中国食客一样,入乡随俗地用公筷给周围的人夹菜。主持人介绍,这位老兄是一家车企的中国区老总。
席间的话题自然离不开美食,“中国通”侃侃而谈,刀工火候、煎炒烹炸、四大菜系什么的,理论水平很高。我由衷地赞叹他“对中餐的了解程度几乎可以和扶霞相比了”。他先礼节性地接受了我的恭维,然后问我:“您说的扶霞,是……?”我解释说,邓扶霞,是我们美食纪录片的顾问,写过好几本关于中餐的书,是一位英国作家。他更吃惊了:“英国人,美食作家?您是认真的吗?”
今天的世界充满各种各样的成见,所谓的“信息茧房”说的就是这个。尤其是在美食领域,什么人有资格谈论美食?英国是不是一个“暗黑料理”的番邦?这些可能都是让一些人亢奋的话题,但扶霞从来不care这些。
扶霞年轻时,不远万里来到东方求学,偶然的机缘,开始对中国饭菜产生兴趣。从学做菜入手,她逐渐积累,开始以烹饪技术及其背后文化的角度,向英语世界介绍中餐。一些中餐技巧,比如“熘”,比如“㸆”,这些细微的差异,扶霞都能用准确的语言传达给自己的读者。当然,这些也都得益于她留学中国期间在四川高等烹饪技术专科学校的学习。
在历史上,我们一直用“东”和“西”来划分地球上的人口,所处的地理空间往往决定了我们的视野,再加上语言的障碍,要想真正做好沟通并不容易。就拿中菜的译名来说,有中餐厅把夫妻肺片注释成“husband and wife's lung slice”,童子鸡则是“chicken without sexual life”,确实让人哭笑不得。
我说扶霞是个非常好的翻译,不只在语言文字领域。对中文文本的理解,加上对英语接受环境的熟悉,使得中餐体验中一些很难用文字传导的感受,恰好被扶霞很精确地传达出来。
比如说,中餐的“清淡”很难用英文词汇形容,往往因为…